并非说中国经济没有问题和隐忧,关键是对现状要客观分辨,切不可被背景复杂、似是而非的各种“衰败”论调弄得不知所以。到明年这时候,我们将再次发现,年年被唱衰的中国经济不但再次“挺”了过来,而且体质已进一步改善。
国家统计局昨天发布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比照以往惯例,公报的发布时间比往年有所提前。显然,国家统计局希望能够赶在下月初召开的全国人大政协会议前,向全体国民通报去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基本态势。(相关报道见B2版)
“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结论,摘引于国家统计公报的导语。这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客观结论。2009年至2011年间,国内年经济增长区间在10.4%-9.2%之间,那是受4万亿财政资金和十数万亿元社会资本共同刺激的结果。2012年开始施行“十二五”规划,中央政府主动将经济增幅下调至年均7%,为结构调整留足了弹性和空间。2012年至2013年,实际经济增幅都是7.7%,高于计划预期。更为可喜的是,到2013年末,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首次超过了第二产业,全年900万人的就业计划实际完成1200多万。中国经济自1949年来首次实现由服务业领衔,以及就业指标如此靓丽,说明“十二五”前两年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已初显成效。以适度牺牲经济增速所进行的结构调整,在2012年深秋党的十八大后进一步提速,从而在2013年底,初步形成了表征中国经济由“数量型发展”向“数量与质量并重型发展”的一道分水岭。
这样的“提前通报”实属必要和必须。今年一月,受春节因素影响,以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带来的节俭清风吹拂,国内主要经济指标与去年12月相比出现小幅下滑,尤其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经理人采购指数的双双下滑,不免让人担心,未来数月宏观经济活跃度会否继续收缩。此外,今年一月国内金融市场活跃度低于预期,商业银行信贷偏紧,外加美国收紧了量化宽松政策口子,“金砖五国”只剩中国“金鸡独立”,所有这些因素和担心之叠加,率先在国际资本市场引发了一波集中唱衰中国,继而妄言“中国经济马年失速很难避免”的议论。一时间,围绕中国经济马年走势的奇谈怪论甚嚣尘上,似乎中国经济马年真要硬着陆,以至于情况会更糟。
每年全国“两会”前,往往都是国内自办或中外联办的非官方经济论坛、研讨会的高峰期,各路经济学界人士,包括来自西方国家的经济权威们,都想踩到这一时间节点,发表高谈阔论,人为制造各种针对中国经济的话题包括负面话题,试图影响中国“两会”的议题及代表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话题走向。今年也如此,从一月到上周,故意混淆中国经济客观存在的诸多问题之性质(譬如夸大中国政府性债务风险,故意放大中国影子银行的潜在危险等),继而印证中国经济方方面面均疾患缠身的“唱衰潮”,已连续上演数个波次。
中国经济的现状究竟如何?国家统计公报最具说服力。马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又将如何?我们的判断是,基本面(结构调整、内需增长和经济运行质量)将进一步趋好。昨天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今年的发展“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这次政治局会议主要为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定下基调,这个基调就是具体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而三中全会定调的全面深化改革,当前又以深化经济改革为主,以结构调整为三大主线之一,倘若经济形势真的很糟糕,“两会”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应当如何刺激经济,而不是深化经济改革。
当然,并非说中国经济没有问题和隐忧,关键是对现状要客观分辨,切不可被背景复杂、似是而非的各种“衰败”论调弄得不知所以。到明年这时候,我们将再次发现,年年被唱衰的中国经济不但再次“挺”了过来,而且体质已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