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评论员钮文新认为应当取缔类似于余额宝这种商业模式的文章引起强烈反响:一方面是网友的吐槽,余额宝自己也发博文予以反驳;另一方面,又有媒体报道余额宝飞速成长遭到监管层预警风险。那么,余额宝们该被取缔吗?
钮文新认为,余额宝这种商业模式不仅冲击银行体系,而且提高了中国全社会的融资成本,属于“金融寄生虫”。只有一切可以提高实业效率、降低企业成本的金融创新,才是应当鼓励的。余额宝则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称“让利于民”可以提高全民工作积极性,而且其官方博文中表示余额宝并非从中牟取暴利——余额宝一年的管理费是0.3%、托管费是0.08%、销售服务费是0.25%,几项相加比例为0.63%,并非钮文新所称的2%。
其实,这场激辩的核心问题是:利率市场化推进进程中,创新金融产品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又该受到怎样的监管?
从目前的金融市场来看,银行显然存在暴利:在人为设定的存贷款利差下,银行坐收利差,往往无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便宜的贷款资金多流向国企,急需资金的创新中小企业往往融资难。在新一轮金融改革进程中推进利率市场化,无非是促进金融体系更加灵活、准确地反映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使得风险能够匹配收益。
余额宝作为一类创新金融产品,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余额宝的创新主要在互联网渠道募集货币基金,投放银行协议存款。通过将大量散户资金打包,余额宝提高了资金议价能力,加上钱紧的背景,产品收益明显提升,从而使得“存款挤出”效应更加显著。在余额宝的快速扩张中,享受了目前协议存款提前支取却不罚息的政策红利,这就使得此类产品几乎同时具备了高收益和高流动性的特征。不过,这一政策红利乃至协议存款整个市场存量,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这意味着余额宝收益的高低最终仍将取决于基础市场。
余额宝“日进斗金”的神话不可能一直延续。随着各同类产品涌现,净流入资金逐渐减小后,余额宝等产品的流动性风险会逐步凸显。在监管加码后,货币基金风险准备金要求一旦提高,会进一步提高货币基金的资金使用成本,降低收益。
实际上,货币基金也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产品。尽管当初发展势头迅猛,但也没有提高全社会融资成本,反而在基础利率下滑的背景下,美国版余额宝Paypal货币基金在几年前已关张。快速发展的余额宝,只是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一条鲶鱼、一朵浪花,而不是终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