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全国“两会”,承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意志,届时改革会有一番新的部署,这是毫无疑问的。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题做了报告,李克强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有效的体制机制,注重利用增量带动理顺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在过去一年,李克强对存量多有强调,意在盘活存量,在金融市场尤为显著。只不过盘活存量的表述实在亮眼,以至于紧随其后的“用好增量”被人们忽略了。如今,李克强再次点出“利用增量”,说明对于本届政府,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一个都不能少,两手都要硬。
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侧重有所不同,扬长避短,都是改革的策略。在增量中减少改革带来的紧张关系,是中国特色改革的成功经验。在改革初期,增量改革主导了改革的节奏,并随着增量的不断壮大而冲击乃至冲垮了一些存量,倒逼了存量的改革。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就是在民营经济的倒逼之下完成的突围。至此,无论是“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国资与民资共存局面已定,改革成果锁定。
但是,增量改革如何避免增量分配失衡,则决定着增量改革是否能够带动理顺利益关系。以前都是吃土豆,现在是一个吃鱼翅另一个吃更好的土豆,这样的增量就使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标失去意义。
增量改革在商品市场最适用,但商品市场的发达与否,最终要取决于要素市场的开放程度。要素市场包括金融市场、土地市场以及其他重要原材料市场。这些市场增量改革无能为力,非得进行存量改革不可。
在现阶段,我们的经济增长日益感受到要素市场不够开放所带来的制约和掣肘。在这些市场普遍存在着由权力支配的管制和垄断。要素市场是上游市场,它的封闭不仅导致了自身市场的低效和浪费,同时也挤压着下游商品市场的生存空间。因此,改革如果非得用一句话来概述,那就是与管制和垄断为敌。管制与监管不同,前者是阻碍竞争,阻碍要素的自由流动;后者则是基于防范系统风险和道德风险。垄断也只是反对行政垄断,而不反对寡头垄断。前者是关系竞争,后者是市场竞争。
增量改革遵循的是帕累托改进的路径,即在改善一部分人福利的同时,并不对另一部分人的福利造成损失。时至今日,帕累托改进的空间基本触顶,愿不愿意都得转向“多数人受益,少数掌握话语权的人受损”的改革。因为掌握话语权,所以当改革触及他们的权力和利益的时候,当然就比触及灵魂还难,改革就难以向前突进。面对指向既得利益的改革,面对盘根错节的存量改革,在硬骨头、深水区、刮骨、割肉面前,新权威主义再度盛行不是没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