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14年,中国政府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2月15日,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1月底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再次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这是本届中央政府第五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3年,可谓是跌宕起伏的一年。在政治领域,从中央到地方逐渐完成了领导层的全面换届,最高权力层基本顺利地实现了交接;在反腐败领域,党中央推动了广泛而深刻的反腐败运动,成为整肃官场的一场飓风;在经济领域,中国主动调低了经济增速,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备受考验;在外交领域,中国显著加大了周边外交力度,并在中日外交关系风波中采取了强硬手段;在改革领域,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中心,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大计,重新架构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明朗、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双重压力之下,去年3月以来,中国新一届政府以
“简政放权”为改革突破口,提出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掉,把该管的事务管好。据统计,2013年国务院共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35项,完成了四成改革承诺。在第五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等事项后,本届政府承诺的
“任期内将1700多项中央级别的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左右”的目标已经完成过半。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动力是依靠改革来释放和创造。可以看到,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不是由于政府干预多。政府干预越少的领域,市场越有竞争的自由,企业家精神得以焕发。当前,中国经济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还要继续以深化改革焕发市场活力,寻求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的一番表态很有意思,他说:“政府部门为企业服务,过去是嘴巴里面一把哨子,左手有一把米,右手一个鞭子。”但现在行政指令这个“鞭子”不能用了,公共财政资金这把“米”也不能用,政策导向的“哨子”过去吹着玩,现在吹哨子不管用,“企业不听你服务”。沈丹阳表示,政府部门现在有两个观念转变不过来,一个是很多事情替企业考虑,这个事该管,那个事该管,有点杞人忧天;一个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担心出事,这个鸟在笼子里飞不会出事,“尽管这个笼子很大,但是企业仍会抱怨,干嘛要这个笼子,这个笼子打开,飞到其他地方发展不是更好吗?”沈丹阳的表态透露的问题很简单,即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关键就是要政府放手!这也是李克强总理推动的简政放权改革的真义所在。
新一届政府坚持简政放权受到各方称道,但也带来了一些疑惑。简政放权后,投资审批权要么完全取消,要么下放给地方,这固然有利于投资便利化,但却会助长地方政府与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与发达国家投资主要由私人部门进行不同,中国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掌握着大量的资本,并且少有硬性约束,在正向的政绩激励下,很容易演变成一窝蜂上马项目,而不管其是否会带来环境污染、土地纠纷等问题。从过去来看,即使在中央手握审批大权的情况下,各地未批先建、顶风上马的情况依然层出不穷,即使在三令五申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的行业亦是如此。这不由令人担心,简政放权后,宏观调控将更加难以操作,投资过度与产能过剩的形势将进一步恶化。
更需要警惕的是,中央不断下放行政审批权,而实际效果在地方却完全显现不出来。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诒川近期在海南两会上晒出了他制作的“行政审批长征图”,详细记录着一个投资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办完手续,需经过30多项审批,盖上百个章,全程最少需历经272个审批日。很多项目审批流程少则1年,多则3年。这着实令人反思。
不过,中央政府可能已经看到了相关问题,并且做出相应部署。在数个改革领域,比如资本市场,监管层都提出了“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思路。同样的思路也适用于投资审批。在简政放权的同时,可以加强环保、土地等方面的约束,构建多层次的约束机制。换言之,以前是中央握着审批权不让投资,现在则是放开投资,但必须满足一系列要求和条件。这种多层次的约束机制更加符合市场化改革的方向,有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预计将成为与简政放权相配套的重要改革。总之,只有打破利益藩篱才能避免
“审批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