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人民币存款大幅减少,有季节性的因素,也有企业热衷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和股市等方面的原因,这都给传统银行业生存发展、做好金融监管,以及市场化改革等,带来了重要警示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32万亿元,而存款却大幅减少9402亿元。这9400多亿元存款“搬家”去哪了,一时间引发各方关注和讨论。笔者认为,弄清这些存款“搬”哪了固然必要,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搬家”原因蕴含的警示。
9400多亿元存款去哪了?
首先是受春节前企业发放奖金影响,一些企业存款转化为居民存款和春节期间的常规消费了。据统计,主要企业存款大幅下降了2.44万亿元,居民存款新增了1.81万亿元。类似情况在2011年和2012年的1月份均发生过,这是季节性因素造成的。当然,2013年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及其他部门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同比少增1.66万亿元,这个因素也影响到企业存款。
其次是受高收益诱惑,一些企业和居民存款还“搬”进了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近年来,不少企业热衷于投资收益率更高的理财产品,而非收益率更低的主营业务。
三是一些居民把存款搬到余额宝、微信红包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上了。截至1月15日,余额宝规模已超过2500亿元,用户数超过4900万户,相比2013年末,其规模15天内净增长了35%,用户数新增600万。
四是一些“搬”到了股市,1月沪深两市合计日均新开A股账户数为15846户。
细究这些存款“搬家”的原因,其中蕴含诸多发人深思的警示。
警示之一,商业银行面对不断增加的各种金融业态的存款竞争,将彻底失去“躺着也能赚钱”的安逸环境,日益面临存款成本的提高和优质客户的流失,这对其差异化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较大挑战。只有以更强的综合经营管理能力参与市场竞争,才可能在新的金融格局调整中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同时,面对贷款资金压力将越来越大的新形势,银行放贷能力受限,合理安排贷款规模和放贷节奏,主动加强自身贷款和流动性管理,自觉防控流动性风险和贷款风险,愈来愈显得势在必行。
警示之二,应加强对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和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监管,以防止存款“搬”出银行后或推升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或加剧金融风险。各种理财资金是否流向限制性行业和领域不可得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各种理财产品多为短期,而能支付高息的领域多为高风险及低流动性特点,这也是为何企业感到资金紧张及商业银行流动性波动的主要原因。未来,如何对各种理财产品进行监管应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
警示之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既应积极,更应稳妥,避免重蹈利率市场化失败国家的覆辙。存款“搬家”凸显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必要性。我国已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存款利率管制尚未放开。一旦全面放开金融机构利率管制,会促使银行依靠抬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存款,并压低贷款利率争夺优质客户,结果是利差收窄,甚至倒挂。国际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水平波动幅度加大,走势也难以预测,我国长期处于管制环境的商业银行一时恐难以适应,而且利率风险将成为其主要风险。在尚未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情况下,过快推进彻底的利率市场化,会导致银行经营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大。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综合考虑,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