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海南省人大代表邢诒川在海南“两会”上“晒”出了他制作的“行政审批长征图”。长达5页的A3纸张,详细记录着一个投资项目从获得土地到办完手续,需经过30多项审批,盖上百个章,全程最少需历经272个审批日。“整个审批流程按政府规定时限是272个工作日,但是实际所花的时间远远超过272个工作日,很多项目审批流程少则一年,多则三年。
行政审批如此拖沓冗长,在审批权改革风头正健的当下,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改革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去年3月,新一届中央政府表示任期内要精简现有行政审批1/3,而仅在过去一年时间里,这个目标已经接近完成一半。在行政审批改革这件事上,国务院毫无疑问是率先垂范的。但是,涉及到割肉和啃硬骨头,上下联动就没那么容易。在这过程中,出现边减边增和明减暗增情况的可能性,还不是一点半点。
行政审批改革的要害不是数量。或者说,刚开始的改革是要致力于数量的精简,将庞大的不合时宜的审批权或取消或下放,最好还能触及那些有含金量的审批权。之后的改革是要保住这个精简的成果。如果风头一过便就地反弹,那么改革还是在画圈。
很多行政审批之所以要改革掉,就在于过多地介入市场导致后者的资源配置功能被压抑,改革的目的就在于让政府和市场各安其命。但是,现在很多对市场的干预和审批,恰恰是打着矫正市场失灵的幌子,堂而皇之地借尸还魂。这在房地产市场最为显著,有形的手变成了闲不住的手。
同样,在我国,强势的政府掌握着很多公共资源的分配,而这分配的过程,往往也是审批的过程。经济愈是发展,生产要素市场愈是重要,而要素资源倾斜谁、不倾斜谁,政府制定的扶持和补贴标准,实际上就是一种隐性审批,因为企业不得不围着政府转,不得不“跑部钱进”。正是因为政府对于土地、资本等要素市场强有力的管制和审批,造成了谁靠权力最近,谁就靠人民币最近。
更重要的是,行政审批权力背后是更大的权力,那就是制定行政审批的权力。这一项权力如果显得随意,如果缺少内部制衡和公开监督,审批权的精简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政因人兴,也或因人亡。
我们可以先治标,后治本。通过治标先打出声势,再为治本聚集力量。行政审批权的改革在过去一年已经打出声势,成为改革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什么时机去推动进一步治本的改革,用制度笼子锁定审批权精简的成果,就考量着决策者的勇气和智慧。比如,审批权究竟有多少,能不能公示?如果审批权的增减在显微镜之下,如果审批权的总量能够做到定期体检,制度就能够发挥笼子的作用。比如,负面清单模式可不可以试点,在清单上列举需要审批的事项,清单之外则一概无需审批。负面清单不怕出乱子,因为这个清单是动态的,是调整的。你总要给创新一个表现的时间,而不是一上来就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