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2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中南海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各界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座谈会上,全国工商联主席王钦敏直言,去年,国务院委托全国工商联对“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做第三方评估,评估反映出制约民间资本进入部分行业领域的问题仍然存在,建议政府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对此,李克强当场做出回应,并希望全国工商联继续做好后续评估,并插话说,“你刚才讲的比较客气,说有些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可能这个初步是很浅的”。
弹簧门和玻璃门,是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的老大难问题。过去十年,先后有新旧非公经济36条出台,但问题依旧,以至于民营企业期待政策,市场却对政策渐有审美疲劳。
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今,改革呼啸而至,人们欢欣鼓舞,也对民资松绑和市场扩大有了更多的期待。过去一年,行政审批权限取消和下放,尽管市场仍存在着“只放芝麻,不放西瓜”的质疑,但改革的节奏是铿锵的,是坚定走在正确路上的;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算是一个干货,这是基于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有含金量的减负。国资改革致力于管资本而非管企业,但对于垄断行业的准入和放开没有提及,也导致了人们对于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领域信心不足。这一点,工商联看在眼里,总理也以“客气”表意。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的作用毫无疑问要被放大。民营企业是伴随着市场而生,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壮大,强调市场的作用,本身就是对民营企业的政策支持。但理念上的支持如何化为行动上的支持,这是我们以往政策往往不能突破窠臼的困惑所在。
在支持民资和民企方面,我们缺少可以落地的政策,缺少掷地有声的政策。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没有人反对,连垄断企业都不会反对,因为用不着反对,不执行谁也不能把自己怎么着。因为不够具体,不够细化,就无所谓反不反对,因为不需要做什么,也没有什么明确的外力倒逼着自己做出改变。过于宽泛的改革政策是极容易被“各取所需”的。
什么是落地的政策和掷地有声的政策?类似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干货。因为实在,所以可量化和可监督,既得利益即使不情不愿,也不能明目张胆的反对。比如取消三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限制,不取消就不行;比如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不改就不行,这些都是明白无误的条款,没法偷换概念和采用“拖字诀”。因此,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必须有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撑,否则看不出差别。
民营企业守望市场,眺望政策,眺望的就是这些掷地有声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