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行在最新发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表示,流动性闸门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更加重要,今年央行将合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常备借贷便利、短期流动性调节等工具,管理和调节好银行体系流动性。
历经去年的流动性紧平衡之困后,各界期许今年不再“缺钱”。不过,面对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有待增强,经济对投资和债务的依赖持续上升等境况,要让今年市场流动性告别紧俏将知易行难。诸多迹象显示,中国流动性紧俏源自经济孳息能力不足下的信用紧缩,这使得今年货币政策将需要在稳增长与防风险间取得平衡。
事实上,经济对投资和债务的高依存度预示经济面临真实信用紧缩风险,而这将使今年货币政策面临两难:要维持经济稳中有进,避免触碰增长下限风险,就必须依赖投资及债务的持续扩容,而这将在金融市场产生流动性吞噬效应,进而在放大流动性问题的同时,抬高市场实际利率,并反过来牵制投资和负债的扩容。毕竟,主导投资和债务扩容的国企和地方融资平台,虽对实际利率走高不敏感,但却面临融资供给硬约束:即伴随着人口老龄化下真实储蓄率走弱,利率政策等金融压抑政策促生一定的金融脱媒,以及经济内生孳息能力不足导致的信用紧缩等,正规金融系统正面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风险,而愈发难以内生出维系投资和债务膨胀的流动性支撑。这将预示着今年的投资和债务扩容将可能采取“配给”,即相关决策会优先护卫重点投资项目的流动性支持。
同时,今年美联储的QE退出等将影响中国基于国际收支双顺差配生的信用创造能力。自1月份美联储再度缩减QE规模以来,国际资金从外围向欧美中心地带的回归趋势渐成,新兴经济体正在遭遇本币贬值、股市羸弱等挑战,如截至2月9日俄罗斯卢布今年以来对美元已贬值7%,对欧元也贬值5%,土耳其里拉对美元贬值超过9%。
与新兴经济体类似,中国同样面临资金外流等风险。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表示,高达千亿美元热钱流走仅是时间问题,而香港市场资金走向反映的是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的风险偏好。随着国内资产价格泡沫化、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不仅取向回落,而且通过经常项目顺差激发国内的信用创造能力也将趋向式微,即人口老龄化下真实储蓄率回落与国内投资、负债对储蓄的消耗,使中国缺乏充足的储蓄出口,同时TPP和TTIP引发的国际产业生态重构,及新兴经济体经济趋于平稳发展,中国外需市场的可挪用空间愈发有限,这将导致基于外汇占款带动的国内信用创造面临紧缩预期。因为中国很难单纯通过人为坚挺人民币汇率吸引外资,以舒缓国内日益紧俏化的市场流动性,抑或即便能吸引到部分外资,其外部融资成本也势必陡峭化,而这在经济孳息能力不足下是难以为继的。
当务之急是下决心扭转经济对投资与债务持续扩容的依赖,如通过改革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以在实行政府和国企去杠杆的同时,为基于市场逻辑的信用创造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