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C县公务员被摊派卖房的新闻在春节期间引发广泛关注。山东菏泽市曹县急忙辟谣,对号入座。
据媒体报道,有关C县的故事是这样的:当地公务员被要求在2014年必须介绍自己的亲戚或朋友,至少在县城内购买两套新建商品房,否则可能被罚款或停发工资。
前些天,湖北一镇党委书记说,自己是正科级干部,每月工资2400元,随便一个打工的都挣得比自己多。老百姓一如既往地吐槽,不是哭穷,就是矫情。但是,得知了C县公务员的摊派,或许会稍微改变一下看法:公务员也不容易,什么指令和摊派下来了都得咬着牙扛着。
这件事可以反映出我们一直以来的两个痼疾:一是权力的随意性,只要一拍脑袋,不管法律、程序、常识和民意,就能堂而皇之地发号施令。去年某县政府下发红头文件,财政出钱设立奖金,将村镇干部都变成烟草推销员。舆论哗然归哗然,权当就是个笑话。现在倒好,那边摊派香烟,这边摊派房子,什么都能摊派,还要法治做什么。笑话多了,看笑话的人也会蒙圈,是不是自己才是笑话?二是城镇化与土地财政画上等号,这在一些地方渐成事实,特别是发展无力的落后县市。在报道中,一位基层干部这样对记者坦言,“发展实体经济,搞工厂,几百亩地批出去了,一年能有多少税收?而一个地产项目建下来,一两个亿的财政税收就来了,并且这些税收基本是留在地方的。你说,地方上更喜欢干什么?”
这两个痼疾其实也是有联系的。权力的随意性,不仅表现在乱摊派上,同样也会表现在发展城镇化上拍脑袋、拍胸脯和拍屁股。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这是从政府到民间的共识,但是很多地方主政者没这个耐心,揣着明白装糊涂,将城镇化更愿意简单粗暴地理解为拆迁和造城,理解为房地产和土地财政。于是,权力调动起全部的资源,专注于城镇化的铺摊子,而非精耕细作。这也是为什么当前很多地方的城镇化,要么沦为“鬼城”,要么只限于“上楼”。权力无所不能,也只能“帮”城镇化到这里了,毕竟把人拆迁走很容易,把人邀请来安居乐业很不容易,脚长在个人身上,这个强迫不了。
痼疾并非天生的,自然也不会是终生的,只不过医治起来需要断腕和刮骨。矫正乱摊派和权力的随意性,就必须对权力有所界定,不仅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也要厘清政府和社会及个人的边界,这是我们当前改革正在做的事情,如同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解套土地财政和走出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必须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政府的权力规模要降下来,这样政府的财政规模才会降下来,干起事来才会明白有所不能,而不是胆大就行。政府须明白苦日子和紧日子是常态,否则什么样的财政也撑不住。同时,将有限的财政更多用于民生保障和市场规范,用于公共服务和公共利益,才是新型城镇化最需要的助力,而不是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