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改革须支付必要成本
2014-02-10   作者:陈兰生 王艳红(河南平顶山煤业集团)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由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加速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前一轮改革红利已基本用尽,需深化改革解除经济发展仍存在的体制束缚,释放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推动经济上台阶,创造更丰富的社会财富,给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新的福祉。

  改革不是纯收益过程

  任何事物的进行都有约束条件,世界没有免费的午餐,经济改革亦如此。改革不是纯收益过程,改革是要支付成本的。改革成本,就是为旧体制还账,为新体制支付必要成本。体制转轨期还会产生两种体制的摩擦,摩擦成本甚至会超过前两种成本,这是加速改革,尽快走出转轨期的必要条件。困难在于,改革成本支付在前,改革红利收益在后,不会立竿见影,有一个滞后期。我们做不到具备改革成本支付能力再进行改革,那么改革成本来自何处?这个问题不解决,改革就会因无力支付成本而只能说不能做,或因支付能力不足半途而废,或将改革成本转嫁于社会,增添新的社会矛盾。支付成本是推进经济改革的前提,对此应有思想准备。

  亟须支付成本来破题的改革有五项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万计的农民进城,为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却遭遇城市“要地不要人”,“要劳动力不要人”的困境,带来诸多社会和经济问题。基于此,近几年政府和理论界已形成“人的城镇化”共识。“人的城镇化”必然有劳力聚集、消费增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叠加利好,但这都是在成本支出之后才能得到的。据有关研究机构的研究,农业人口市民化人均公共成本13万元,若2025年基本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财政每年需支出6500亿元。
  二、土地制度改革成本。我国经济发展中,与世界有别的土地制度功居首位,土地财政、土地替代资本和土地融资是发展经济三大“法宝”。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允许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保障农民公平享受土地增值收益。虽步子迈的不大,但实行起来政府减收增支也相当明显。
  三、养老金并轨成本。上世纪90年代实行养老金制度改革,本应实行单轨制,但在先易后难指导思想下,实行了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不同的退休金制度。如今改革起来难上加难,难在两轨差距拉大,并轨成本加重。《决定》指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养老金并轨应是题中应有之义,且是社会关注焦点。公共利益调整改革使既得利益者受损,会引起群体性抵制甚至抗议,形成社会冲突,这在国际上不罕见。可行的是使原受损群体增益,这就要支付并轨成本。并轨财政还要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缴统筹账户和补缴已工作年限统筹、个人账户资金。
  四、建设和谐稳定社会环境投入。改革和发展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建设这样一个环境需支付成本。实现《决定》在教育、医药卫生、社会保障、就业创业、收入分配民生领域改革布局需增加投入。
  五、纾解地方债务风险成本。经济改革更需要稳定的经济环境,必须纾解经济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成经济稳定最大挑战,必须中央政府出手。

  经济体制转轨时间具有客观有限性

  渐进改革优势是什么?就是在可承受范围内支付一定改革成本,循序渐进推进改革,释放经济内在潜能活力,促进发展。改革收益越来越大而改革成本越来越小改革推进越来越快,以至完成体制转轨。经济社会不致发生剧烈动荡和“阵痛”。
  经济体制转轨改革是有始有终的事物运动过程,时间具有客观有限性,不是主观需要多少就有多少。决定转轨时间的是改革成本的积累和需改革解决的经济问题严重程度的积累,因二者都是变量,经济改革停滞或缓慢,二者积累不停滞,两种体制摩擦成本积累更快。当问题累积到经济难以承受,改革成本累积支付能力无力承受时,经济体制转轨已过时限,渐进改革走到它的尽头,此时改革有两种选择:一是为保证经济社会稳定,被迫恢复计划经济;二是强行推进改革,改革成本转嫁于社会,转换为经济社会“阵痛”。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我们支付巨额成本解决了金融隐患和国有企业严重亏损问题,两千万下岗职工承受“阵痛”解决国企冗员问题,加入WTO逼迫进一步改革开放,换来经济发展十年“黄金”期。经济高速增长,政府收入大幅增加,企业利润上升,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黄金期亦是改革最佳期,改革成本支付能力和经济社会承受能力最强。可惜这个时期改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经济社会问题和改革成本积累却没有止步,以致社会矛盾处于临界点。
  看待当前的改革和发展要明确两点:经济下滑是体制性而非周期性,体制不改下滑趋向将更严重;改革的关键已不是理论问题,而是成本支付问题。土地制度改革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提出来了,养老保险并轨已试点七年,户籍改革农民工进城也早已形成共识,但一到实施就踌躇不前,就因为改革成本累积繁重,支付能力大不如前,筹集改革成本资金成为推进改革的关键。
  筹集改革成本资金要打开思路。改革是收益远大于成本的事业,借债支付亦在所不惜。改革起步阶段成本支付多,举债不必拘泥于当年赤字率。随着改革的推进成本逐渐减少收益会逐渐增大。改革是把双刃剑,长期有收益短期有风险,考验的是执政者的胆识和智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希腊:继续推进改革 不再削减工资和养老金 2013-11-23
· 李克强:用壮士断腕决心推进改革 言必行行必果 2013-09-10
· 李克强在英媒发表署名文章:四领域继续推进改革 2013-09-09
· 政府或加速推进改革 2013-07-16
· 社保专家:人社部门统管医保有利推进改革 2013-04-2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