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年中,涉及中国信用风险的事件一再发生,但最终均不了了之,简单来看似乎带有“绥靖”色彩,但实际上是背后涉及的利益复杂,导致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中诚信托旗下的“诚至金开1号”可能出现国内信托违约第一案的事件再度出现戏剧性的场面。近期,中诚信托发布涉及山西煤矿项目的最新公告。与第一次发布的公告相比,此次公告的措辞似乎柔和了许多,对事态的描述也不再十分紧张。媒体表示,山西省政府与各方已经基本达成了协议。但昨日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却强硬表示,投资者应以此为戒,了解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他说:“中国工商银行(行情
股吧 买卖点)不会刚性地向投资者提供补偿,我们并不负有那种刚性责任。”“我认为,就教育投资者了解信托公司和工商银行而言,这一事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有意思的是,外界对这一信托方案出现违约反而抱有一种乐观心态,即一旦中国出现信用违约,将有利于对中国信用风险的重新定价,并有利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姜建清的表态似乎强化了这样一种可能性。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目前看来,“诚至金开”存在的不确定性是:首先,如果这一涉及30亿元的项目无法到期兑付,那么各方分别要出资多少来对投资人进行偿付,偿付的比例如何确定,具体而言就是到底是否保本;第二,在未来的偿付方案中,是否会引入第三方,比如说地方企业来帮助消化相关的损失;第三,偿付方案是否会出现一定的延期,即与投资者沟通,达成“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效果。
与这些问题相比,以下的几个问题或许更关键:第一,由于该信托计划将在本月底即大年初一到期,一旦在这个时候曝出中国信托史上首个违约项目的消息,并不符合各方的利益。此外,由于一旦出现违约,市场将对中国面临的信用风险重新进行评估,这不为监管当局所允许,因为在整体信用风险仍不明朗的状况下引爆局部炸弹,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中诚信托和山西省政府来说,允许信托项目违约,意味着未来山西省内的融资项目将被区别对待,这将给地方经济造成巨大压力。尽管作为渠道方,工商银行的责任相对较小,但未来其在当地的大量信贷资产和银行资产将面临一定的不确定性。
从上述各方面来说,“谁家的孩子谁抱走”将成为短期内各方唯一可以接受并实施的方案,30亿元的总体债务总额也并不是不可承受。尽管问题一再出现,但事实上各方对于此类事件的处理方式并没有出现根本变化。
在过去的几年中,涉及中国信用风险的事件一再发生,但最终均不了了之,简单来看似乎带有“绥靖”色彩,但实际上是背后涉及的利益复杂,导致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2010年,云南城投债券出现违约迹象,但最终云南省政府出面兜底,此后,山东海龙的公司债差点违约,但也有惊无险。后来甚至出现民营企业的债券或者信托计划违约,地方政府也一再出面担保的怪现象。
这样的现象背后代表着几个问题:第一,谁也不想成为中国信托史上的首个违约方,所以仍然采取能兜则兜的方式;第二,谁也不想暴露信托计划背后的真实决策流程和利益分配,因此不愿意让其完全公开;第三,谁也不想引爆系统性风险,这是每个市场参与者不能承受之重。
从这样的逻辑出发,中诚信托的这一案例仅仅是在短期内为市场敲响了警钟而已,各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或将对现有项目进行审查,但结果多半将是“风险可控”。风头一过,市场还将有恃无恐,毕竟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样的半醉半醒依然将成为市场的主流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