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金融监管对流动性风险更加重视。其中巴塞尔协议三更是首次将其明确纳入监管范畴。而金融机构在流动性管理上也出现新趋势,强调建立集中化的风险管理框架、专门成立风险管理团队的重要性 一方面,全球金融市场刚刚经历一场危机,另一方面,中国利率汇率市场化步伐加速,观察比较中美两国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上的状况,梳理介绍现代化金融机构企业在风险管理上的趋势,对中国金融市场是有裨益的。近日有幸参与由巴曙松研究员发起和组织的连线华尔街论坛第六期,对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谈一点认识。 2008年金融风暴前,已经有不少研究者指出美国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的重要性,但没有得到监管机构的重视。在实践中,流动性风险管理与其他风险管理是分开、孤立的处理。这种人为地把流动性风险与其他风险关系隔断的做法,大大低估了流动性风险对整个金融机构盈利、资本金及偿付能力的冲击。 美国金融风暴中,房屋市场泡沫开始破裂,次贷信用下降,影响到结构金融产品信用指标,继而影响到做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投资平台,导致平台融资困难,接着影响到相关银行的偿付能力。 经此一役,巴塞尔资本协议三首次将流动性风险明确纳入监管范畴。协议三主要有两个概念,一是流动性覆盖比例,指在压力测试条件下,银行一个月内是否有足够流动性资产支付;其二是稳定融资比例,指考虑到一年之内,测试条件下银行是否有足够流动性资产应付流出。 协议三规定,管理流动性风险有四个步骤:第一是考虑市场流动性的风险,要分析市场价格变化对公司盈利亏损的影响;第二是分析融资流动性风险,进行资产负债现金流的估算;第三点是进行流动性压力测试,精确估算公司整个资产负债表在缺乏市场流动性时有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把前三条加以总结,第四步致力于触发应急方案,根据流动性压力测试的结果来制定流动性风险的偏好,确定如何监测管理等。 而美联储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建议包括:要求压力测试时要基于模型计算或规定计算;流动性风险分为三类,与巴塞尔资本协议三一致;更严格地定义高流动性资产,只有美国政府机构发行或担保的债券才能称为高流动性负债;要求2014年年底流动性覆盖率达到80%,每年增加10%,到2016年底完成。 2013年10月份,中国银监会发布流动性管理试行草案,草案指标有三,其一是流动性覆盖比例,与巴塞尔资本协议三一致,指在压力测试条件下,银行一个月内是否有足够流动性资产支付覆盖率;第二指标是存贷比;第三是流动性比例,即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比例。 与美国风险管理指标相比,中国的指标更加静态,同时新老指标并存;此外,美国进行压力测试时,可以根据模型计算,中国只根据规则计算压力测试;高质量流动资产的定义不一样;中国需要五年过渡期,2014年底流动性覆盖率达到60%,2018年底达到100%。 事实上,过去几年,中国金融市场发生巨变。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的开放,利率汇率市场化步伐也随之加快。2013年机构贷款利率放开,2014年存款利率也可能会放开,并且随着人民币的国际化,汇率开放步伐也会加快。 在这样的环境下,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交易市场上,股指期货、国债期货也相继推出,很快也会推出个股期权等衍生品。柜台交易产品、结构性理财产品也在变多。与此同时,传统机构为了促进竞争需要,不断探索业务创新,有的寻求商业模式转变,有的不断探索国际化道路。一些非金融机构如阿里巴巴,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开展网上金融业务,逐步蚕食、冲击传统金融机构业务。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金融机构企业在流动性管理上应该有新“境界”。目前,现代化金融机构在管理上有四大趋势:第一,要建立集中化的风险管理框架。相较以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管理的分割方法,现在的趋势是把所有业务部门、所有地区、所有国家的业务都集中起来进行管理;此外,做好全面化风险管理体系,把金融风险因素和非金融风险因素结合起来,用不同系统设备做风险分析。第二,建立专业化的风险管理团队。团队建设包括有经验的风险管理人员,设立风险管理框架,从董事会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管理层设首席风险官。董事会确定公司风险偏好、处理重大风险管理事项。由风险管理团队具体实施,包括建立风险管理指标,对企业员工的风险管理教育。第三,要实时化进行数据收集和信息更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把不同风险管理内容及时送到有关人员手中,使得他们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风险信息做决定。最后,要积极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积极配合业务部门、领导层发现风险集中的事件,起到风险顾问的作用。 市场不断变化,风险管理十分重要,利率汇率市场化过程中,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中国的金融体系要警惕经济形势的变化以及随着而来的风险因素对现有的商业模式的冲击,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在金融创新和改革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