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五粮液集团公务车拍卖收官,总计拍卖公车数量324辆,回笼资金3003万。五粮液拍卖公车,引发了公众对于国企公车购买、使用情况的关注。国企的公车有多少?这个数字一直没有明确的官方说法。昨日新京报记者联系监管中央企业的国资委,对方表示并无相关统计数据。(1月16日《新京报》)
国企公车数量知多少?答案是无相关数据。这一结果显然令人感到失望并意外。如果连数量都处于“未知”状态,又何谈监管?更令人意外的或许是,如果不是五粮液集团此一拍卖行动引发的关注,“国企公车数量”这一议题受到公众的关注,恐怕还要被延迟。
一直以来,公众对于国企的关注,更多停留在“国企改革”的面上。作为其中的一个“细节”,国企的公车数量似乎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这种遗忘,首先与国企的企业身份有关。毕竟,相对于政府部门,其改革的方向有所不同,但作为国企,公车消费同样关系到公共利益,而不可能是企业的“私人”行为,在改革上理应被同等对待。
国企自身在改革上的不彻底,使得对于公车数量的管理,成为一种奢谈。正如北京市政协委员郑万河所言,国企公车只是国有资产监管缺位的一个表象,其内在在于许多国企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资金流向监管机制。总体而言,国企公车的使用和数量的模糊,仍可视为是国企改革的一个遗留问题。
然而,如果说国企公车使用,完全不在政策的关注范围内,又不尽客观。据相关统计,从2007年起,相关主管部门就针对国企公车管理发布了六个规定。从规定的密集程度可以看出,国企公车使用所存在的问题,恐怕比较严重的。但令人遗憾的是,规定虽不少,但却基本上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多数规定连具体的标准都未列出,可以想象,粗放的规定能够起到的效果注定有限。
知己知彼,方能有效治理。就目前的混沌状态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将国企公车数量纳入到国家公车管理的统一制度范畴上来。首先要对国企的公车数量进行全盘摸底,从而按照统一的规章制度,进行妥善管理。鉴于国企相较于政府部门而言的不同,具体标准可以有所区别,但是管理强度当一视同仁。而从长远来看,必须继续强化国企改制,加强对于国企资金用途的监控和管理,压缩浪费空间。
还需警惕的是,虽然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相应的国企公车改革,但诸如车补、租车等形式,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同样可能存在浪费甚至寻租贪腐行为,主管部门也有必要对这一改革动态制定明确的标准,以防偏离改革初衷。同时,从眼下来看,无论是反“四风”行动的开展,抑或是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都可能对国企公车使用乱象形成威慑,在这个节点上,还需防止一些国企为了转移可能存在的腐败行为,而对公车进行不规范的处理。
国企的公车也是公车,不能因为其具有企业身份而在管理上区别对待。“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将行驶在监管盲区上的国企公车,拉回阳光和监管轨道,不能再有所迟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