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经济学认为,扩张货币可以降低利率,刺激经济。但实际情况并非总是这样。货币扩张后最终会因为通货膨胀而不得不紧缩,扩张之后再紧缩,必然大幅提高利率,扼杀经济。
货币扩张,也许短期消费物价指数不会上涨,但一定是资产价格上涨了。随着资产价格上涨,最终价格上涨会传导到消费品市场。当消费品价格上涨后,政府就必须要收缩货币了。
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时候,一开始利率是下降的。但是由于其后必然面临紧缩,这种利率下降只是一个短期现象。扩张初期,由于资金好贷,利率也低,企业和个人于是增加投资,扩大生产。不一定是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和生产,也可能是在资产市场上炒房、炒地、炒矿而购买房产、地产、矿产等。可是刚刚增加了投资,扩大了生产,政策就转向紧缩。这种情况下,面对再高的利率,企业也得贷。贷,总还可以获得一定腾挪时间;不贷,就意味着立即死去,血本无归。政策不稳定,急剧转向,因而会大幅提高企业的财务成本。
政策扩张,于是你贷款盖房。贷款400万,利率20%,房子建成可以获得500万的收入,你有20万的利润。四层楼的房子,盖了两层,现在政策紧缩,利率提高到40%。现在,盖这后两层就得花费280万。问题是,现在你贷不贷?你要不要继续把房子盖完?贷,当然要贷,继续把房子盖完,因为把房子盖完需支付280万,但最终可以获得500万的买房收入。虽然整体来看你是亏了的,建这栋房子前后总共投入了580万,最终只能卖500万,亏了80万,但是你要是不继续贷款盖房子的话,盖前面两层投入的240万就打了水漂。
当前面两层已经盖好,你决策要不要继续盖房子的时候,其实是不用考虑前期的投入的。你只需考虑现在你投入多少,可以挣多少。现在你投入280万,可以挣500万,当然要继续把房子建下去。过去的投入,老百姓叫它“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经济学叫它“覆水难收,历史成本不是成本”。政策多变,一松一紧,会大幅扭曲企业的营运成本的。
2010年至2011年,不只是利率高、贷款难、企业倒闭潮,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2010年下半年到2011年上半年极短的时间里,出现了利率从17.96%到40%的巨幅拉升(以浙江温州一带最为典型)。短期利率巨幅拉升,就是因为政策短时间内急剧转向,一松一紧把利率拉上来的。
政策变化拉高利率的另一个机制是,经济本来处在下行通道中,然而政府货币扩张,造成经济虚假繁荣。但是这些产出最终不是经济所需要的,当经济面临通货膨胀而不得不紧缩货币的时候,亏损和坏账便难免发生。但是欠别人的钱却是硬约束,而且由于债权债务链环环连接的缘故,一笔坏账会派生出众多的坏账来。去年6月以来中国不断出现的钱荒现象,以及与钱荒现象相联系的高利率现象,就是这一机制内在作用的外在表现。华尔街金融危机后,全世界都超发货币,然而今天全世界都利率大幅度上升,个中也是这个原因。
所以,最好的经济政策是提供稳定的财政、货币环境的政策。但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今天,全世界领导人都不是终身制,这使得他们都有超发货币的内在冲动,而信用货币时代又为超发货币提供了可能条件。让你向前猛跑100米,然后折回来向后猛跑100米,再折回去向前猛跑100米,几个回合下来,你一定会口吐白沫,倒地站不起来。企业也一样,经不起这样一松一紧反复折腾。你经营饭店,今天一千个客人,明天一个也没有,你这个饭店必黄无疑。今天卖一千,明天一个也卖不出,你就不知道怎样下菜。政策多变,企业就会无所适从。今天世界经济遇到的困难,其实是政策的困难,深层次又是财政货币制度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