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经济学家在某视频节目中认为春运时民众买不到火车票是因为火车票价格低,因此为了解决这种“一票难求”和拥挤的情况,火车票应当涨价,抑制需求;同时,给穷人货币补贴。
有关铁路运营,事实上已到了一个改革的节点。铁道部变为铁路运营总公司等,均预示着铁路运营将走向市场,围绕铁路票价进行讨论也并非毫无意义。
价格影响供求,提高票价,自然会减少乘坐火车的人群,从而达到分流的目的。但道理虽然很简单,实际中却很难付诸实行。因为,火车在当下不仅仅是一项市场服务,更重要的是一项公共产品。提高票价,火车压力虽然舒缓了,但同时困难人群的出行压力也增加了。
通过对困难人群进行补贴,以弥补其因火车票价上涨造成的损失的做法,必须考虑到一些可能存在的衍生问题。困难人群如何划分,补贴多少给他们?如何补贴?如何监管这种补贴?凡此种种都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简单的说一声补贴,可能并未能达到这种效果。更何况,以低收入群体而论,其人口基数并不在少数,这样庞大的一笔补贴开支,可能还不足以抵冲火车票价上涨带来的利润。
火车票是否涨价不仅是道经济学命题,它更是一道民生命题。补贴困难群众等等做法,恐难落地为具体的福利政策并付诸实施。更重要的是,春运是刚需,一般交通工具的总运力如果没有明显提升,春运群体的总需求事实上难以舒缓,提高票价所谓的分流,不过是把人流分到了汽车等普惠性交通工具上,而后者的运力并不乐观。至于关于航空票打折的类比,其实更难惠及底层民众。
不过,可以不赞同某人的观点,但无需以粗鄙的语言回应。经济学家作为公共意见表达的重要群体,在事关火车票价这类话题上有着其专业特长。有关火车票价的话题,也属市场经济范畴的重要话题,它不仅需要社会群体的关注,更需要专业群体的理性探讨。当我们面对诸如要不要提高火车票价,以及铁路运营市场化等等话题时,不妨如哲人所言,先为自己预设一个“无知之幕”,超越自身利益所带来的认知偏差,从而保持一种专业务实的探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