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个月开始,上海的三家电信运营商同时推出以季度为计费单位的手机上网流量套餐。此事源于有消费者认为套餐流量月底清零的规定不合理,要求流量跨月结算,于是上海市消保委出面与当地运营商及电信主管部门沟通,沟通的结果是运营商推出了包季度的套餐。
表面看来,在这件事上,消费者的声音引起了关注、消保委的工作取得了效果、运营商改进了服务,似乎皆大欢喜,但笔者不得不煞风景地指出,因为忽视了市场规律,这种仓促出台的套餐改革实际上没什么效果。
从上海三家运营商推出的季度套餐来看,基本都是在原有小容量流量套餐的基础上变化而来,而每月几十M流量套餐的使用者,或者是较少使用流量业务的,或者是月月担心流量超额的,无论哪一类,他们对流量跨月的需求都不大,而真正需要包季度套餐的则是那些流量使用量较高且月度分配不均衡的用户。因此,这种包季度套餐设置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注定难以获得市场认可。
公允地说,按照电信业务市场规律,作为限时优惠的流量套餐,月底清零并非不合理的规定,在这一点上,很多消费者其实都存在误解。对运营商来说,重新设置或调整套餐,需要在后台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并需要综合考虑由此发生的成本支出与用户受益之间的关系,绝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定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大型运营商的套餐设计方向也应该是越来越清晰简单,而不是越来越复杂。
当然,消费者的呼声需要被重视,消保委的努力需要被肯定,而运营商的服务也需要改进,只是这都需要以遵循市场规律为前提。笔者认为,在消除消费者对现有流量套餐的不满方面,运营商需要做的是优化套餐方案、降低套餐外流量资费和提供更多的可选叠加包,而不是简单地变月套餐为季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