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晚间,国资委官网更新了“委领导”栏目,内容显示,张毅已正式出任国资委主任一职,成为继李荣融、王勇、蒋洁敏之后掌管央企的国资委第四任掌门人。自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之后,外界就一直高度关注国资委的新掌门人选。现在,答案终于有了,且没有太出乎外界意料。
虽然与其他政府部门、特别是综合经济部门相比,无论成立的历史还是社会影响,国资委都没有什么“优势”可言,甚至在许多人眼里,这只是一个过渡机构,以至于从成立之日起,就被冠上了一个“特设机构”的头衔。但是,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机构,却掌管着我国上百家资产规模超大的企业,且这些企业的社会地位与影响之大,受到的关注之多,可能连许多政府职能部门、机构也无法相比。于是,国资委也“水涨船高”,受到了社会各界以及舆论的格外关注。
也正因为如此,从第一任掌门李荣融开始,国资委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虽然第二任掌门王勇凭借其稳健的行事风格和良好的大局把控能力、社会协调能力、舆论应对能力,使社会各方有关国资委的舆论慢慢趋于平静。但是,第三任掌门蒋洁敏的落马以及今年以来发生在央企身上的多起严重违法乱纪和腐败案件,又使国资委及其掌门人再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而且这次比李荣融时代面临的风浪更大。对新的一任掌门来说,挑战和压力可想而知。说张毅临危受命,怕是一点也不为过。
事实也是如此,虽然蒋洁敏担任国资委第三任掌门的时间并不长,且导致其落马的严重违纪并不发生在国资委主任的任期内,而是掌门中石油期间,但他毕竟是在国资委主任任上落马的,且中石油也是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企业。不管怎么说,蒋的事发,已对国资委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所以,张毅出任国资委新掌门以后,如何尽快让国资委从负面影响中解脱出来,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好在张毅是纪委出身,对纪检监察十分熟悉,且在出任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期间,一直致力于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就任当月即通报了一批国资委和中央企业处理公款旅游、公款吃喝、大办婚宴收受礼金等顶风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受到了外界的积极评价。这些举措,对尽快重树国资委及央企形象是非常有利的。
而历史看来也给了张毅快速重树国资委和央企形象少有的机遇:张毅接手国资委新掌门之时,恰逢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启程。如果张毅和他的同事们能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又符合深化改革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改革方案,并积极有序地向前推进。那么,国资委的形象,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改善。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国资国企改革难度极大,特别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如何改,直接与国资委的利益相关联,与国资委今后的权力、责任等相衔接。能否在制定改革方案、研究改革措施、确定改革目标过程中,吸取以往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不再因为某些部门利益而使改革方案走偏,使改革方案变成部门争权的工具,对张毅及其国资委来说,是极为严峻的考验。
回溯以往的国资改革,不管是哪方面的,都会出现部门争权争利的现象。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同样会存在这方面的问题,靠国资委拿方案,能否最终打破部门利益藩篱,充满了悬念。
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各界对国资最大的期待是,国企去行政化,就是政企分开,取消国企及其负责人的行政级别,逐步将行政提名制改为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监管部门由管国企改为管国资。从“管国企”到“管国资”,虽一字之差,但管理的内容、对象、行为方式等都将大变,意味着政府职能部门不再直接管企业,不再直接插手企业人和事,而是学会通过资本的力量连接企业和市场,让市场决定企业的命运。如果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在这一点不能取得突破,不能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国资管理新体制,不仅国资委的形象难以得到重树,对国企改革也将难以有实质性的推进。
多少年来,我国的国企都是在一种不规范、不合理、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条件下运行的,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从来都不明确,特别是对那些占有行业决定性话语权的垄断型企业而言,更是一笔糊涂账。如何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以及市场化要求,将国企的分类工作做好,并依据不同类别的企业制定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对国资委来说,委实是极其艰难的考验。更何况,按照《决定》精神,还要积极引进和吸纳其他所有制参加改革,形成混合所有制形式。而按照目前的实情,不管国资委拿出怎样的改革方案,都不可能令各方满意。那就要看张毅和他的同事们站在什么角度考虑问题,到底是迁就企业还是迁就市场,究竟是满足企业需要,还是满足公众意愿,进而考虑如何把握分寸与尺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