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聚焦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三大任务之外,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命题,比如“谁来种地”。
会议说,解决好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建设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人的城镇化。同样,建设新农村和农业现代化,也明白无误指出“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农村不能成为留守人的农村,农业现代化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土地制度的相关改革设计是为了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总之,没有农民的小康,农村和农业的现代化什么都不是。
一提到农民,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身份”的农民,而非“职业”的农民。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分割下,城市市民和农民因不同的身份而享有不同的福利待遇,前者身份的含金量极高,后者身份哪怕是含铜量都不高。于是,在这种二元观念的建构下,农民成为一个自卑的词汇,因身份而自卑,因身份而受到嫌弃。
所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意味着我们要在制度设计上做出些改变,让农民去身份化,而成为职业的象征。
在发达经济体里,农民并不是贫贱的代名词,其不乏富人。农民在生活水准上甚至不低于大城市的市民。农民与市民的差别不在于身份,而只是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农民与市民之间的关系,不是俯视和仰视,而是平视。发达经济体的农民,在土地权益和政府补贴的支持下,农业经营是有效益的,农业是有奔头的,农村是美丽的乡村画面,而自己则享受着这份职业的体面。这其实就是我们未来工作的他山之石。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才有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一个被嫌弃和抛弃的职业,无法回答“谁来种地”的疑问。没有人来种地,何谈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以及中国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对农民这份职业不感到体面,敬业和操守就会成为奢谈,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就很难做到严防死守。若职业的主人对此淡薄,制度上的修补和防范总归成本太大,效果太小。
我们让农民挣脱“身份社会”的藩篱,不仅在于让农民进城,让进城农民享受均等化的福利,更在于让身在农村的农民过上好日子、富日子,体面生活。这就要求国家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让农民通过自己辛勤劳动,也能够进入小康。所谓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其意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