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最彻底的地方债审计已过去四个月了,可审计结果依然未公布,引发各种热议,有人猜测称,怕扔出重磅炸弹,各界难接受。(12月19日《华夏时报》)
“着力防控债务风险”,这是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列入2014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看来,中央整治地方债务问题的决心已下,如何寻求有效管控和监督地方债的办法,并化解其潜在风险,或将成为改革的重点。
有人指出,银行体系的风险是当前中国经济值得忧虑的问题之一,这个“风险包袱”系着三大重锤,分别是房地产、地方债和产能过剩,而这三项风险也必然要进入宏观调控的视野,并很大程度上考验着中国经济的韧性。假如地方政府债务迅速膨胀,其相应的债务风险累积也会不断加大,对中国经济健康将形成严重的影响。中央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笔者注意到,无论是从“调结构、转方式”这个根本源头,还是会议提出的诸如严格政府举债程序、明确责任落实和考核以及思想纠偏等措施,都充分体现了中央意在更多地从建立长效机制上来解决问题。
地方债规模有多大,压力有多高,风险有多严重,可谓众说纷纭。有人称,地方债可能超过20万亿,接近2012年GDP的50%,也有机构甚至预言达26万亿元。国家审计署对地方债规模并未公布,当然,也可以说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说法。笔者认为,地方债一直是舆论的“风口浪尖”,也是普通老百姓关注的一大问题,不管其真实结果是“重磅炸弹”,还是并未如一些人预言的那么沉重,政府都应适时地把地方债的真实情况公布出来。当然,对地方债也需要一摸二清,数量有多大是个问题,甄别与界定也是个问题,可以给一点时间,但久拖也不好。
摸清地方债这座“大山”并作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该如何应对。
地方债问题很复杂。地方为何负重举债?除了不正确的政绩观之外,还与现行财税体制有关,比如地方收入的结构性存在问题,非税收入比重过高,土地财政“尾大不掉”,还有地方建设融资机制欠完善等等。而支出方面也是问题,经济建设性支出比重过高,预算管理领域欠完整、透明度和严肃性不足,各类名目繁多的支出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性支出增长也很快且又关系民生,地方要提高支出比重压力不小。看来,从根本上解决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不匹配的问题是破解地方债问题的一大关键。
另外,要防控债务风险,还应有合理的机制来约束地方官员错误的政绩观,强化教育考核,明确责任落实,但这些都应归拢到法治的轨道。依法治债,把权利收进法制的笼子里,是地方债长效治理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