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货币能否成为全球性主导货币,其在全球外汇市场中的交易活跃程度无疑是一个直观、重要的指标,因为货币的全球交易情况已经囊括了该种货币的国际储备及贸易结算和支付程度,是一个可以“以偏概全”的观察视角。
中国银行行长李礼辉日前在中国经济年会上预计,未来15~20年,人民币有望成为全球主要结算、支付、交易和储备货币之一。
不妨单独分析一下李礼辉提到的一个数据——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量。据国际清算银行(BIS)今年4月的调查报告,在全球外汇市场的单日交易规模中,人民币从上一个统计周期2010年的全球第17位,首次跻身前十大交易货币行列,排名是: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澳元、瑞士法郎、加拿大元、墨西哥比索、人民币和新西兰元。请注意,这是人民币第一次进入前十。
此前阅读张光平著《人民币产品创新》一书,发现书中详尽披露了2001年至今的上述BIS统计数据,并有严谨的分析。书中指出,世界主要货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日均成交额占比,人民币2001年时为0.01%,排名并列第35;2004年人民币该占比为0.10%,较3年前“增长10倍”,排名第29;在2007年及2010年,这一比例分别为0.50%和0.63%,排名跃至第20名和21名,可见人民币总体上保持着国际化程度加快的趋势。
BIS调查报告显示,人民币今年首次进入全球前十大交易货币,占比2.2%,已将瑞典克朗、新西兰元和港币甩在了身后。若与上一个统计周期2010年对比,过去3年全球外汇日均交易额增长了约30%,而人民币则增加了近3倍,由340亿美元增至1200亿美元。此外,全球外汇交易也越来越集中于英国、美国、新加坡和日本等几大金融中心,其交易总额占比由3年前的66%升至71%,这一点值得中国的金融中心上海引以为鉴。
按照李礼辉的观点,人民币要成为未来的国际主导货币,还应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及推动大宗商品的人民币定价等。实际上,这些都与人民币的全球交易有关,并且这些观点也正在成为我国金融监管者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