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上海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国资改革作出动员和部署的地区。而此次改革方案对全国的国资和国企改革也具有风向标作用。据统计,上海的国资规模超过了10万亿元,且企业体量普遍较大,对社会经济的贡献也十分明显。值得注意的是,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都比较深,市场化意识较强,因此在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时难度相对较小,改革的成功率相对较高,可能产生的示范作用也更强。
按照改革思路,上海的国资监管体系将出现三级和假三级并存的监管局面,亦即规模较小的企业,实行国资委-资本管理公司-企业的三级监管体系,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而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则实行国资委-集团-企业的假三级监管体系,企业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下一步,假三级监管体系会不会按照发展需要,调整为国资委-资本投资公司-企业的三级监管架构,值得关注。
在优化国资布局方面,上海提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当说,上海的定位是比较准确的,也完全符合上海的发展实际。特别是“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要求,可以有效避免产业定位的盲目性,减少盲目投资、过度投资现象的发生。同时,国企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可以带动整个上海这些行业的振兴。所以,其他地方在确定国资改革目标时,应当学习借鉴上海的经验,充分考虑地方实际,定位国资国企改革方向,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与重点,而不是盲目跟从、盲目布局、盲目发展、盲目投资。
上海在推动国资改革的过程中,释放出了建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信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非公有制经济将可以大胆地参与到上海市的国资国企改革中来,与国有资本一起,形成混合所有制结构。而且,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的国有资本流动平台,为上海的国资国企改革、更好地引进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更加有序的操作平台和交易平台。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在对国资国企改革问题上,还提出了建立鼓励改革创新容错机制的要求,而且将改革创新工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之中,这无疑对加大国资国企改革力度提供了强力保证。
上海的方案为全国下一步国资国企改革提供了积极的示范和风向标作用。如何按照这样的目标和思路,既不要冒进,也不要照搬别人的做法,更不要畏首畏尾,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将国资国企改革推向深入,将是国内其他地区的改革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