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公布《关于进一步深化上海国资改革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提出了20条改革措施,核心的改革逻辑是从管国企到管国资,从国资股权独大到发展混合所有制,从行政式指派任命到市场化选人用人。
应该说,这些改革的逻辑与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相一致,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简政放权为主线的去行政化改革打开了全新的一片天地。如果这20条能够得力贯彻,对于激发上海的国企活力、提高综合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价值。
一直以来,上海都是改革的前沿阵地,本轮全面深化改革亦是如此,不管是营改增、房产税等税制改革,还是作为今年改革标杆的自贸区建设,上海都拔得头筹。这一次,上海再度打响了三中全会后国企改革的“第一枪”。
正如“20条”的开篇所言,“当前,上海面临改革开放的新机遇和转型发展的新挑战,已经到了没有改革创新就不能前进的阶段”。国企大多数是占有了极其丰厚的资金、土地、能源等资源,并且享受着税收优惠、利率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政策红利。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他们的创新乏力、管理落后。与世界一流企业的技术过硬、品牌美誉度高和不断创新相比,这些国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因此,这个时候,好好地贯彻“20条”完全不应该有丝毫的含糊。从管国企到管资本,意味着政府层面再也不可干预企业具体的决策部署和方向,而只需做好市场“守夜人”的角色,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即可。
不过,上海国企改革“20条”政策虽好,但囿于体制性的惯性力量,最终能否达到既定的效果,能否避免新“36条”的覆辙,还是得看最终的利益各方的博弈结果,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