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外界广泛关注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0日上午在北京开幕。此次会议将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总结2013年经济工作,提出2014年经济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而就在会议召开前夕,一场覆盖全国多个省份、污染十分严重的雾霾让很多人产生疑问:明年的经济工作会不会受到雾霾的影响?政府会不会下调经济增长指标?
也许有人会说,虽然雾霾的严重程度超出想象,并对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许多地方交通严重堵塞、学校被迫放假、飞机等交通工具也被迫延误,但是,说对经济工作、特别是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产生影响,可能有点夸大其词了。
那么,事实又会如何呢?雾霾到底会不会对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产生影响呢?
要知道,雾霾的产生,是与被严重扭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密切相关的。正是因为全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经济结构严重偏“重”、严重偏“污”,经济增长方式严重偏“耗”,才会直接导致雾霾像幽灵一样在全国很多地方出没。除华北之外,一向比较稳定的华东和东北地区,今年也开始遭受雾霾的严重侵害。特别是华东地区,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环境保护力度很大,污染治理比较有效,今年也出现持续多日的严重雾霾现象,更是让我们觉得,雾霾已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全局问题了。
事实也是如此,别看华东地区高科技企业很多,每年用于环保治理的投入很大,但污染企业也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化工、造纸、钢铁、水泥、发电等严重污染企业,仍然是华东地区主要的工业项目。加上这些年华东地区的汽车保有量年年大幅增长,城市建设如火如荼,污染也就自然而然地比GDP增长快得多了。
于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激烈,到底应当先保经济增长速度还是先保环境,也成了社会各方面争论的焦点。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在如何对待经济增长速度问题上,态度已经非常明朗,那就是要增强对GDP的容忍度,要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的基础上,合理确定经济的增长目标,同时,要做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
问题是,这样的转变,似乎并没有有效传递到地方政府的工作目标之中,没有将这样的转变变成现实的行动。从今年以来各地制定的经济增长目标以及所采取的措施来看,GDP仍然是地方政府的最根本考量指标。围绕GDP,地方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仍然是大投入、大项目以及粗放式发展、粗放式经营,包括钢铁、水泥、化工在内的严重污染和高消耗行业,仍然是地方GDP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地方政府到底能不能跳出GDP的“雾霾”,走向绿色和环保。因为如果GDP仍然笼罩在“雾霾”之中,那么人就不可能走出雾霾。反之,要想让人走出雾霾,GDP就必须跳出“雾霾”。
显然,人与自然的角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较量,将从现在开始真正展开。自然,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就成了不可逾越的一道考题、一次考验。从相关机构对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预测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7%,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明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预测则是7.5%。
事实上,7%也好,7.5%也罢,都不是最核心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的。如果仍然建立在粗放式发展、粗放式经营基础之上,仍然脚踩“雾霾”,那么,纵然经济增长目标再高、数据再漂亮,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甚至可能变成灾难的叠加。反之,如果是建立在真正的“绿色”基础之上,是超越雾霾的增长,那即便数字再低一些,含金量也很高。
不管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多少,没有“雾霾”都应是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必须遵守的一条铁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明确明年的工作任务时,一定会将此作为最重要的一项要求下达给地方政府。同时,围绕这项任务,压缩过剩产能、降低污染排放、减少资源消耗等也会作为具体的工作措施和要求,下达给地方政府。譬如钢铁和水泥行业,明年的压减产能任务将是十分艰巨的。那些前几年以钢铁和水泥行业为“本”的地区,明年的日子恐怕不会太好过。
需要重视和注意的是,由于GDP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淡出人们的视野,如何才能倒逼地方政府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除了下达某些方面的任务之外,还必须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如信贷政策、财税政策以及税制改革、价格改革等,如果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改革手段,能够有利于地方政府放弃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依赖,那么,明年的GDP增长,就有可能向“绿色”逐步转化。反之,雾霾则仍然可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最热点问题之一,并对以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为消极的影响。
总之,雾霾在对正常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对各级政府提出了十分严峻的考验。在这场考验面前,到底是政府及其官员的局部利益、个体利益、眼前利益重要,还是全局利益、整体利益、长远利益重要,应当可以作出准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