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2月,雾霾天气波及25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创下世界雾霾面积之最。从个别城市的持续雾霾演绎到一个国家几百万平方公里都身陷雾霾,反映污染越发带有全局系统性。
过去雾霾主要发生在北京,被冠之以贬义的“北京咳”绰号。一直以来,政府部门将雾霾主要归咎于汽车尾气、糟糕气流,甚至中式炒菜的做法等,并做出汽车限行、限购等应对措施;但却忽视甚至无视雾霾的元凶——粗放型发展模式导致的健康赤字这一本质。通常讲,排在前三位的大气污染分别是工业污染、尾气排放和燃煤取暖。考虑到南方没有燃煤取暖,并且一些中小城市尾气排放也没有北京如此严重,毫无疑问,工业污染源排放是造成本次严重污染的根本原因。
根据研究,中国重度污染地区几乎都是大中型城市,与重工业分布几乎完全重合,工业污染主要来源于水泥、钢铁、焦化、火电厂、化工制造和有色金属冶炼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京津冀地区污染排放严重,因为该地区传统上遍布钢铁、火电、水泥、化工等企业,但此次长三角雾霾严重则十分罕见。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展开了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中央及各地政府以各种优惠鼓励重工业投资,这种资本密集型且建设周期长的行业,在拉动GDP增长方面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如果制作一个重工业分布地图,就会发现已在全国遍地开花,尤其是长三角成为主要的增量,这是世界上所罕见的现象。
重工业地理就是研究重工业布局规律的,而一个工业化国家,其重工业大部分会集中在某一个特定区域。但中国带有地方保护主义的地区间竞争,使相对于全国统一市场而言,各地就类似于一个个“五脏俱全”的独立单元,同质化竞争相当严重,如钢铁,每个省市都想建立自己的企业,而不是购买外地产品,因为自己生产会有GDP、税收以及就业。这种地方间的竞争就会导致重工业遍地开花而无规律。
如果说计划经济时代还有全国统一规划,导致一些地方注重轻工业(比如长三角或珠三角),一些地方注重重工业(比如东北),那么市场经济下各地区自由发展打破了这种布局,而2008年各地政府投资大跃进进一步让重工业不合理的在一些地区出现,从而也让污染遍布全国。
事实上,重工业对GDP贡献最大,且制定GDP增速底线的做法,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环保治理,因为如果关停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可能会对GDP目标产生冲击,这是各级政府所不愿看到的。但是,如果以就业为借口维持一个较高GDP增速目标,那显然是虚伪的,因为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而逐渐淡化,对GDP影响最大的是重工业,却对就业影响最小。
一个面积如此大的国家大半国土陷入雾霾,确实足以令各方反思唯GDP增长下带来的经济社会健康赤字,本质是一个工业现象衍生而出的社会问题。唯有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才能避免深陷竭泽而渔陷阱,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最终需要民众真正成为环保博弈的参与者,使制造污染等负外部性的企业不仅受到监管的严惩,更要让其面临市场处罚,即通过集体诉讼和辩方举证等,让污染企业付出沉重赔付等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