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联邦破产法院法官3日裁定,底特律符合美国《破产法》第九章关于申请保护的资格,该市正式宣告破产。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刚刚兴起的时候,这种来自异邦的警钟值得地方政府重视。 底特律曾是美国第四大城市。1896年,亨利·福特在位于底特律的厂房里生产出世界上第一辆属于普通百姓的汽车—T型车,世界汽车工业革命就此开始,底特律也因此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之都。底特律和其所在的密歇根州,依靠地下丰富的煤铁资源和廉价的内河运输,一跃成为美国重工业中心,逐步使美国摆脱了对欧洲进口工业品的依赖。底特律历史地位由此奠基。 底特律的发展模式,与当下中国工业城市发展模式如出一辙——资源型单一发展。底特律是所谓“大厦集群”的受害者。城市发展采用了以大企业为龙头、通过大规模修建办公楼、体育场馆、交通设施等来刺激增长的战略。这种大工业和基础设施先行的模式,使城市发展过度依赖单一的汽车业,违反了城市多元化的本性,最终也让底特律成为美国汽车业衰落的直接受害者。 就在危机爆发前,底特律80%的经济依靠汽车产业,由此形成一个汽车产业链条,汽车年产量约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从业人员近20万人,约占全市职工总数的40%以上。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给了底特律致命一击,作为核心制造业的三大汽车公司裁员高达14万人,城市开始逐渐沦为空城,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破产。 如今,大家都把底特律当成反面教材,可惜的是,这种模式在中国却仍被诸多地方政府视为掌上明珠。 眼前可举的例子很多,2008年钢铁价格见顶,鞍山市经济开始走出滑坡。2012年煤炭进入严冬,神木、鄂尔多斯等炒煤圣地相继进入破产边缘。此外,云南东川、湖北黄石、甘肃玉门,这些都是依赖着单一资源模式发展的城市,也都随着产业的没落或者资源枯竭经济快速衰落。 一旦出现了经济下行等环境因素,那么这些单一产业城市的风险抵御能力严重低于综合型城市。尤其是类似制造业或者重工业为支柱的地区,畸形发达的第二产业挤压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金融业。由于资源行业竞争力强、贷款风险小,金融机构“垒大户”现象突出,抑制了对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支持动力。这导致金融业的资产配置功能在产业过度集中的城市中,不仅无法发挥正面作用,反而会加速城市瘸腿发展的规模,进而累积风险。 2011年,中国公布了一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总共有69个城市上榜,而到了今年,这一数字进一步扩张到了118座,涉及3400多万人口,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 为什么中国很多城市都出现了这种毛病,准备去走底特律的老路呢?说到底,中国有太多的地方政府参与到经济和产业的决策中,从产业园区到新城开发、再到招商引资,政府之手无处不在,但实践证明,政府往往不比市场更聪明。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提供优良的公共服务,营造出优秀企业或产业发展的平台,而这又恰恰符合政府改革简政放权的大思路。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模式,应该是以此为蓝本实施的,兼顾特色与综合的城市集群。特别是在经济转型的筑底周期,这种模式才显得更加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