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商务部给出自贸区建设“时间表”:中国在建自贸区达18个,加之此前一日的金改“路线图”,上海自贸区概念股全线再现涨停潮。
然而,《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商务部所指的自贸区与上海自贸区并不是一个概念,市场也许表错了情。
根源在于,自上海自贸区一开始出现,“自贸区”概念就让许多人困惑。由于自贸区等经济概念最初从欧美起源,语言差异在经济、政策研究中引起了不少误会。上海自贸区方案设计者王新奎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连许多自贸区研究者、政策执行者,都没有理解自贸区究竟是什么。”
简单来说,自贸区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数量的国家和地区共同组成的跨国性国际自贸区(FTA, Free Trade
Agreement),例如中国与日本、韩国一旦完成自贸区谈判,将形成中日韩自贸区,美国与欧盟的自贸区谈判完成,将形成全球最大的欧美自贸区。
商务部昨日的表态,实际上是指FTA。《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商务部得到的确切统计是:目前,中国在建自贸区18个,涉及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除了与冰岛和瑞士的自贸协定还未生效外,其余均已实施。
而第二种,则是上海自贸区、纽约自贸区、汉堡自贸区,此类自贸区(FTZ, Free Trade
Zone)是从自己领土中开辟出来,面向全球开放,而不是只针对签署自贸协定的国家。
FTZ已有300多年历史。美国被认为是全球自由贸易区发展最齐备、最先进的国家,而《国际金融报》记者研究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向美国国会提交的FTZ年报发现,美国现有267个FTZ,平均每个州都有几十个FTZ,而不仅仅在于沿海海港。
就在中国自由贸易区方兴未艾时,“百年老店”们的日子却不太好过。据记者了解,美国267个自贸区的运营公司目前都正在为招商犯愁,欧盟正在重新考虑是否继续保持德国汉堡港等著名自贸区的自由港地位。
除了FTA与FTZ的区别,中国特殊国情、政策带来了更多理解困难,中国目前建设的上海自贸区,或其他城市申请的自贸区,与国际传统自贸区如纽约、汉堡等有根本区别。
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国内外多位高管,他们普遍表示,FTZ建设是纯粹的技术性工作,并不会对国家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但中国央行及其他中央高层因为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出台,才逐步意识到“此自贸区,非彼自贸区——上海自贸区不是简单的FTZ”。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了三个不同原因:首先,从该试验区的发展模式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国际传统意义的“自由贸易区”有根本的区别,因为几乎在全球各国及地区,哪怕是最先进的美国,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也几乎全是“制造加工+转口贸易”,然而对于上海,服务业和金融业是整个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发展内容之一,而不仅仅是作为“制造加工+转口贸易”的基础和补充。
“其次,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资本账户开放等金融改革的角度来看,上海是全球第一个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来倒逼国家金融改革的试验。”陆红军分析,“可能在任何一个国家及地区都从未出现过利用一个自由贸易区来推动本国及地区金融体制改革的先例。”
更重要的是,从经济体制和制度改革的角度来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起点、新标志”,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真正意义,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特区,以后中国将相继出现更多类似的试验园区,而上海的先试先行将扮演领头军的角色。
中国FTZ并不以数量取胜,而在于其国家战略意义,美国虽然FTZ数量巨大,但对经济促进作用确实不明显。
《国际金融报》记者根据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向美国国会提交的FTZ年报,计算其数据得出:全美国FTZ虽然数量庞大达267个,但2011年全美国FTZ总共的产值只有3万亿美元,平均每个FTZ约112.4亿美元。
而从自贸区对全美贸易的促进角度,也能体现这一庞大数量所理应体现的推动力,“这占美国贸易总量的比例只有约20%,根本体现不出FTZ促进贸易的意义,只是FTZ本地活跃化而已。”复旦大学全球投资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袁堂军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