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有关“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持假护照在深圳出境被截”的消息在网上流传。到目前,人民大学已经确认,蔡荣生正在接受有关部门的调查。至于持假护照闯关等事实,业已有多家媒体证实了消息属实。有媒体更是指出,有人对蔡荣生通风报信。据有关人士分析,蔡荣生极有可能在高考招生方面“出事”,有消息称其可能涉案数亿元。
高校腐败最主要的两个点,一个是招生,一个是基建,盖因关起门来操作,内外皆无从监督。
作为象牙塔的高校,其曝出腐败丑闻无疑令人痛心。但究其案发缘由,与其他社会腐败并没有什么差别。只要是权力不受制约并且存在着寻租的机会,腐败就有滋生的土壤。高校并不因为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就能免疫于这样的腐败规律。相反,高校在现实中往往自成一体,一旦有腐败,更不易察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动高校去行政化。那么去行政化,是否能够终结高校腐败呢?
我们一贯主张,改革是渐进的过程,不存在一抓就灵的灵丹妙药,可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痼疾来个药到病除。去行政化亦是如此。高校行政化的最大弊端,主要表现为行政权力对学术权力的控制和干预,使得科研和学术戴着镣铐在跳舞,舞姿自是不会好看。因此,去行政化是为了让教授在教学和学术研究过程中起到重要甚至主导作用,达不到“教授治校”,也应努力达到“教授治学”。
可见,高校去行政化,更大的作用在于鼓励更少束缚、更多自由的学术环境,而不是针对高校腐败。当然,去行政化之后,高校少了些衙门气和官僚气,行政权力让出一部分空间给学术权力,至少权力在此消彼长间重新构建了相互制衡,对于避免权力的绝对化以及由此引发的腐败有一定作用。但是,即使是教授治校,制度如果没有对权力做出内部的制衡和公开的监督,教授也是会腐败的。教授若拥有绝对权力,并不就会比校长更有定力。
腐败并不在意你是校长还是教授,腐败在意的是有没有足够的眼睛盯着自己。系统内部的审计、对外的信息公开,都是压制高校腐败的有效手段。腐败,是因为权力可以自主决定想做的事情,权力不希望有规矩和规范,它希望自己就是规矩和规范。因此反腐败,根本之道就是在于给权力立规矩。
推而广之,这也是为什么市场经济发展到最后,一定要形成法治经济。近年来舆论不厌其烦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就是法治经济没有建立起来,中产阶级因法律缺乏对于产权和财产权的保护无法壮大起来,最后市场经济沦为裙带经济,效率越高,掠夺越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