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落地”,一直以来步伐稳健的国有企业改革正在进行着更为积极的探索,其中薪酬和选人制度无疑成为市场化改革尝试的重点。据悉,国资委等相关部门正在酝酿相关政策,逐步增加国企高管的市场化选聘比例。这意味着央企、国企的“一把手”或更多地从市场中产生,同时将国企高管薪酬与其选聘方式挂钩,即政府任命的由政府确定价格,市场选拔的由市场定价。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各类国企老总大都由政府任命,并且根据企业规模配备相应的行政级别。国企老总往往是“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这种做法广受诟病。有经营才能者因级别不够难以入选,而级别相当者又未必具有经营才能;老总与官员的角色经常互串,分不清谁“主”谁“客”,经营者的价值取向在于“官场”而非市场。老百姓更不买账的是,国企老总拿超丰厚的薪水,不是靠经营能力水平得来,而是靠在垄断经营形成的高利润造就的。
这次三中全会从改革国企老总人事和薪酬制度入手,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国企成为真正的企业,真正体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化选聘国企老总不仅是开局一招也是关键一招。要让这招在提高国企活力和竞争力中展示威力,摆在面前的是要科学地做好加减法。
先说减法,就是要大幅度地减少国企老总的行政级别身份。早在2000年10月,国家层面就出台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规定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不再套用党政机关的行政级别,也不再比照党政机关干部的行政级别确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待遇。在此之后,全国不少地方都曾推行过取消国有企业的行政级别。十多年过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提国企人事改革,说明取消国企行政级别还没有真正破题,必须动真格把国企老总中享受行政级别的人数大幅度地减下来,为市场化选聘人才铺平道路。
再说加法,就是要大幅度地增加职业企业家的人数。国企取消行政级别后,用什么样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充分发挥经营才干?又通过什么样的选评机制将优秀的经营者吸纳到管理岗位上来?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培养职业企业家是种成功的做法。在我国,随着市场化选聘国企老总改革的推进,经营能力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职业企业家市场化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建立起高素质的职业企业家队伍非一日之功,剥离了公务员级别和领导干部身份的国企老总,或者说回归了本来面目的职业企业家,未来面临的激励约束将来自两方面:一是现实利益的回报,二是优良资格的取得,后者决定经营者所能达到的“级别”。因此,在市场化选聘之后,以优秀经营业绩换取优良从业资格,应是所有职业企业家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