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全面系统地勾画了15个方面的改革,涵盖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并用“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等“三个解放”。这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届领导集体所选择的道路,或将开启自1992年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经济改革。
从公报所透露的内容来看,笔者大致可以梳理出如下一些要点:
第一,全会的鲜明主题是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大的制度框架与制度轮廓,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方面至关重要的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全会提到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广度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五大层面。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总体布局逐步变化,显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轨迹,发展需求越来越多,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从只重经济,到开始强调政治与文化建设,其后发现社会建设是个短板,这次又把长期欠账的生态与环境建设问题列入总体布局。实际上,生态文明与我国正在推进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在目标和内容上都是一致的。正是考虑到“五位一体”覆盖的问题比过去更多,以及考虑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因此必须提高治理能力,这是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
第二,全会在确定改革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时间目标:“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目标既强调了中国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又兼顾了中国经济的转型和结构调整。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未来7年的改革目标,也说明中国的改革将是一场持久战。
第三,公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从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就不断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分配中的基础性作用;此次的差别在于,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在中国未来推动改革的组织机制上,今后的改革将由中央来全面领导,“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今天中国的改革要发现新动力,经济要找到新活力,必须发展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从而创造微观的经济活力。而要实现这一构想,在目前的环境下,只能在经济体制上入手。另一方面,这也是由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经过35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了142倍,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了7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59倍。市场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不过,市场体系仍不完善、内生动力有待增强、潜在增长率有所下降等突出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所以,只有经济稳步发展,人民才会成为深化改革的受益者和支持者。而在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实践中,今后可能更多体现的是“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第四,近两年来,关于中国深化改革是要顶层设计,还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存在激烈的争论,十八大曾强调改革要注重顶层设计,公报提出要兼顾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种兼顾各方的表达,但也可能削弱改革路径选择的力度。
第五,全会强调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个毫不动摇”显示出,中国仍将坚持公有制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而非公经济仍处于从属地位。
第六,公报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十七届三中全会就曾指出,“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次提法少了“逐步”,这意味着要加快步伐。
第七,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这个全新的机构,提高了国家安全问题的协调机制。其实,有关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讨论并不是现在才有,大约在1997年,就已开始酝酿此事,现在看来终于落实了这一构想。
第八,公报指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本届政府上任以来,推出了不少的改革措施。目前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可以相信,今后类似的改革还会继续扩大、延伸,配合市场准入的放开,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服务和便利。新时期政府改革的实质不外乎三点:一是放权,二是让利,三是服务。今后政府改革工作的重点和焦点都将集中在地方政府。一轮大规模的放权让利行动即将拉开序幕,将会涉及大量的利益调整。
第九,公报确定未来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不过,先改什么、后改什么?什么轻、什么重?这对于政策部门极为现实。当前财税改革的关键,是平衡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利益,两者关系的调整因此最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