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部高技术含量的金融小说,风靡全网,题为“同业鸦片”。私以为,鸦片这个词,形容得相当贴切。
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鸦片原本是种药,可以麻醉、可以止痛,而一旦吸食过量,就会上瘾,久食者“颜色枯羸,肩耸项缩”。对银行来说,同业业务就很像这种药,它主要是为了商行缓解流动性压力,在银行间市场上同业救急,换句话说,同业资金都是短期的,如同鸦片只能临时入药一般。可是,一旦商业银行将同业短期资金用于长期的信贷、债券投资,同业就如鸦片上瘾且有害。
由于监管日趋严格,很多贷款项目、高风险债券银行都不能直接投资。可是,一个人不能办的事情,多找一个帮手就会容易很多。通过同业市场委托其他银行投资信托受益权,这样信托资产就变成了低风险的同业资产,顺利规避了监管。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利率才多少?除了6月中下月“钱荒”时期,7天同业利率今年都很少超过4.5%。信托受益权的收益率呢?随便一个房地产信托计划,1年以上承诺收益率至少在8%以上。接近一倍的利差,商行不上瘾才怪!
同业鸦片除了暴利的兴奋,还有放大的杠杆效应。商行将债券长期质押在其他银行,得到的资金就可以继续买新的债券,然后再次质押,再买新债,如此反复。一笔债券放大成了多笔,利息可以拿到手软,付出的成本仅仅是同业手续费。最奇妙的是,由于质押只是发生在两个银行之间,因此债券资产只记成同业负债,其风险被严重低估了。很明显,同业业务让银行规避了监管,获得了高额的回报,不过鸦片的好处却远不能抵消其带来的危害。
同业资金虽然成本极低,但期限也很短,一般不超过3个月。由于中国货币市场流动性持续宽裕,短债到期,商行只需再借一笔即可。如此,只要市面上有钱,商行一笔一笔续借,就能永远享受长期风险投资带来的高额收益。如意算盘当然很美好,但凡事总有例外。今年6月份市面上的流动性突然收紧,同业拆借利率急速飙升,借钱困难,立马出现同业违约,好在央行最终出手,才避免了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危机。虽是虚惊一场,却将整个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完全暴露出来。如同过量吸食鸦片的瘾君子,突然断货痛感强烈。
今年,美国QE3计划面临逐步退出的压力,中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失去了外部支撑条件,同业资金的成本陡然上升,压力持续。业界疯传银监会将出台“9号文”,同业资产全面纳入高风险监控,并计提准备。山雨欲来风满楼,尽管部分商行仍在同业鸦片中吞云吐雾,但现实已逼迫它们不得不“虎门销烟”。
同业业务收缩短期内对商行的业绩影响很大。多年来,同业已经成为商行扩大利差的重要通道,现在全然封闭,再加上利率市场化提高了资金成本,商行今年的业绩无疑会受到一些影响。但长远看,同业销烟保证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安全。如若不然,一旦外部环境转变短期流动性紧张,银行靠什么去支撑看似繁华的空中楼阁?收紧的同业监管也倒逼商行重新审视自己的风控体系,促使银行精细化管理,结束盲目扩张。所谓壮士断腕,比起可怕的挤兑风潮,短期的阵痛实在不算什么。银行销烟无疑是必要的、及时的,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