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工人日报》全文刊载了李克强总理于10月21日在中国工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经济形势报告。报告针对经济热点问题深入浅出,确实是“一堂生动的经济形势公开课”。在报告中李克强指出,“就货币来说,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3月末超过了10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了。换句话说,就是‘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大家都知道,恶性通货膨胀不仅干扰或者说破坏市场,而且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和压力,甚至造成人心惶惶”。
对于6月份“钱荒”,李克强也给出了政府的想法:“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没有心慌,还是坚持这条:既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我们一方面要求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适度的货币供应,另一方面并未因此而放松银根,而是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和企业行为,产生了稳增长效应。如果当时我们放松银根,如果我们多发赤字,那就像古人讲的‘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用完,火是灭不了的。所以,我们选择坚持稳住财政和货币政策。”
既不放松,也不收紧。出手不凡,应该算得上理论联系实际的佳作了。不放松,早有理论证明货币超发的后果,一旦通胀起来,经济会变得不稳定,在此基础上,任何改革都无从谈起;不收紧,乃是基于现实的考量。我们是要检查引擎的功率,我们是要逐步将引擎的速率降下来,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一下子就把引擎关掉。中国经济就是一架飞机,我们要的是软着陆,而不是迫降。货币不收紧,就是着眼于避免迫降的风险。
过去这些年,通胀是个不争的事实。人民币升值,钱却越来越不值钱。这是昨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文章,因为文中所引用的“就大米的购买力而言,八年间1000元的人民币已经缩水至576元”而迅速引发热议。通胀的成因虽然说法多多,但归根结底就是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多的商品所致。大米的价格高了,相应的人民币的购买力也就缩水了。同一时期,房价的增幅惊人,其实也拜货币超发所赐。太多的钱涌入了楼市,房价想不疯涨都难,这也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货币超发在一段时间内会有货币幻觉,但从长期来看,幻觉一旦消失,整个经济就将被通胀所绑架。特别是,失控的通胀之下,任何对于未来乐观稳定的改革预期都是不现实的。
因此,李克强总理在货币政策上的理念,相当于给市场吃了一颗定心丸。短期的人不担心因引擎突然熄火而手足无措,长期的人则因有了稳定的预期而对改革的前景看好。这一理念的坚持并不容易,因为多年的路径依赖使得经济发展对于货币放水的期待很高,这会对决策层反馈一些压力。但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需保持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