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银大反扑”、“资金热捧内银”、“中资金融股跑赢大市”——这几天的报章上,类似标题时常可见。随着重庆银行、徽商银行等内地银行股陆续展开上市路演,港股中的内地银行股板块自然受到关注,缺乏炒作亮点的市场资金也借机追捧。
尽管从陆续发出的季报看,内地银行股业绩只是差强人意,但连续几天,内地银行股受捧,10月30日更强势上涨,带动大市升高600多点。有基金经理分析,这一波内地银行股的升势,大背景有对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的期待,直接因素有央行逆回购对银行“放水”刺激投资者的作用,但根本原因还是内银股将陆续IPO,今年以来缺乏大型企业来港上市的市场对内地抱有期待。
曾依靠内地大型企业来港上市登顶的香港股市,去年全球IPO排名一度跌至第六,凭着年底集资230多亿港元的中国人保上市才保住第四的位子。今年年初,由于A股市场IPO遥遥无期,业界曾乐观预期内地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会积极来港上市,香港IPO会有较大增长,但超大型科技股阿里巴巴意外搁浅,迄今为止香港IPO集资额仍排第四,令业界极为失望。
此次内地银行股来港招股,是内银新股沉寂三年后重临香港,当中包括受市场注目的内银新贵重庆银行,总体反应还算积极。业内人士评价,此次来港的重庆银行和徽商银行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价廉”。拟于本周三主板挂牌的重庆银行招股价在5.6至6.5港元之间,发售约7.0752亿股股份,集资额约46亿港元。由于市账率(PB,与一般企业衡量估值的市盈率不同,银行股用市账率)低至0.88至0.99倍,机构投资者配售超额已超5倍。
事实上,中资银行股今年股价表现欠佳,香港上市的9只内银股,平均市账率为0.91倍,当中5只股价低于资产净值,估值最高的工行市账率也只有1.09倍。所以内银新股要顺利发行,难免要以低价迁就投资者。
预计将发行26.1亿股的徽商银行,每股以3.5至3.88港元发售。业界分析,徽商银行今年的预测资产净值为304亿元人民币。以上述招股价及市传发行股数相当于23.4%股权计算,徽商招股价相当于市账率0.82至0.89倍。
今年还有一个可预期的来港内银股是规模较大的全国性银行光大银行。其公告称,发行120亿股H股的计划已于10月24日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但尚需取得港交所的最终批准。若以光大银行A股10月25日收市价2.81元人民币计,光大银行H股集资额可高达420亿元,业内称资料显示目前市账率约0.92倍。
但是光大银行会否顺利发行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该行2011年及2012年均曾筹备上市,2011年时市传集资额高达468亿元,券商当时预测的市账率亦达1.79倍。2012年,其发行股数传减三分之二,集资额亦降至约156亿元,结果去年9月宣布因估值过低而暂缓上市,今年是否再摆乌龙也难说。
不管怎么说,内银股已是香港资本市场吃在嘴里的肉了,但能否引来大型的、真正的科技股来港却是香港的心病。
由于大型国企多已来港,国际新股来港者少,香港近年已显现新股“水源荒”。更重要的是,科技股是未来世界的龙头,号称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除了有腾讯之外,多是一些“伪科技”股,这让香港有识之士痛彻心扉。
有业内人士就慨叹,当年百度赴美上市前也曾来港叩门,但当时的港交所眼里只有四大国有银行排队来港,百度在港上市与否不值一哂,故没有接纳其B股申请。如今像样的新股货源贫乏,只充斥大堆劣质民企,故类似阿里巴巴这样的龙头科技股对港交所意义重大,要是连阿里也失之交臂,新股市道不知何日能翻身。
更有论者称当年香港为了吸引大型内银股上市,早已多次改变规则批出各样豁免,也相应调整过上市制度,因此“改革创新也未必没有机会”,关键是主政者能看到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