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矛盾因为一起杀医案,再度成为焦点:10月25日,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3名医生被患者连某某持刀捅伤,医生王云杰经抢救无效身亡。前日,医护人员以和平的方式悼念王云杰,抗议“医闹暴力”。活动得到全国上百家医院的声援。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温岭杀医案不是第一例。不过,医生同仁以这种方式来控诉,以往并不多见。它或许可以理解为医生群体基于自身的尴尬甚至危险处境的一次抗争。
对于医生而言,医患矛盾直接瓦解着其历史积累的职业信誉。在常规的评价机制下,医生及其背后的医院往往被默认为强势方,患者是弱势方,公众及媒体的这种强弱判断,建立在医疗专业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二者在医疗市场迥异的影响力之上。很难说这种刻板的印象对医生的职业观感没有影响。医生觉得被标签化对待,这从温岭那些举着标语的医生的无声控诉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实际上,在现有的医疗制度之下,患者以及医生都没有强势可言。
医生职业观感的逐步负面化,是与医疗红包、过度治疗、高价药等词语的滥觞相伴随。医生在与患者打交道的过程中,代表着医疗体制的面貌,医疗体制不健全而派生出来的上述医疗行为,为公众尤其是患者所控诉,后者多不具备专业知识,也难以对抽象的制度发泄不满。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院和医生背负着生存的压力,他们对于职业的忠诚、信仰,可能很难一以贯之地嵌入日常医疗行为之中。职能部门呼唤公立医院体现公益性,医院、医生为了生存而焦虑惶恐,患者渴望以廉价的医疗价格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三方的思考维度难以统一。
医患矛盾的激化是在上一轮市场化的医改浪潮中出现,所以,在回归公益的呼唤下,不少人对医疗市场化抱持着高度警惕。那么,现在暴露的问题,究竟是市场化过度还是市场化不足造成的?医疗市场化加重了医院和医生的逐利冲动,但如果充分市场化之后的医疗体系足够成熟,那也会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竞争机制,赋予医疗服务消费者,也即患者的自由选择权,更好地遏制恶性逐利。医院和医生如果不专注于医疗质量的提高,终归会被市场淘汰。当然,市场化造就的逐利冲动,还是可能突破法律的边界,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公立医院向市场求生存之后,政府职能部门则成为医疗市场的中立方,可以居中主持调解医患矛盾,也可以通过严丝合缝的监管,约束医院。
在医疗资源失衡的格局下,人们常常抱怨看病难、看病贵。与此同时,很多民间资本被阻挡在医疗市场大门之外,或者进来了也难以和公立医院公平竞争;医生也因无法自由执业,而被紧紧地捆绑在以药养医的体制下。医患冲突表面上是医生与患者之间对医疗服务品质预期不同产生的分歧,深层次则是医疗体系下各子系统不够自洽的结果。
与教师一样,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曾经也是个具有道德内涵的符号。在市场化的改革之下,医生职业性的祛魅实属必然。我们要做的,是在顺应医生回归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定位的同时,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来配置医疗资源,并倒逼医生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进而与患者建立互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