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质疑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2013-10-28   作者:陈东海 (东航国际金融公司)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资本市场对一国甚至全球经济都非常重要。1930年代和2008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都是从资本市场开始的。既然资本市场地位如此举足轻重,那么健康的资本市场就非常必要。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制,那么资本市场将成为宰杀弱势者的场所。所以,资本市场需要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其中公开是第一位的,是最重要的,是基础性的,只有公开了,才能做到公平和公正。而公开,实际上就是指的透明,置于阳光之下。

  除了监管机构的种种严厉监管,要保证资本市场的完全透明,还需要另外两种来自民间的力量:一是新闻媒体,一是做空机制。民间的监督力量具有广泛性、分散性的特点,才使得这种监督力量难以被游说,难以被“公关”手段收买。当然这两股力量并非完全互相独立,而是可能存在交叉,如做空力量可以将市场信息披露给新闻媒体等。

  上市公司以及那些不成熟的市场参与方,可能本能地不喜欢新闻媒体的强有力监督和做空机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是不公正的。因为上市公司实际上本身是一个多方力量,作为追逐利益的上市公司,市场对其作出这样的假定是可以接受的——即公司为了谋求自身或相关方的利益,天然地具有造假和欺诈的潜在动机。因此,做空力量和新闻媒体发布上市公司负面消息,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市场达到力量均衡的内在要求。只有均衡、制衡的市场才可能是健康的市场,失衡的市场必然是个欺诈丛生的市场。可以这样说,新闻媒体和做空力量是健康市场的组成部分。

  从微观上来说,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的质疑性负面报道,做空机构对于上市公司的漏洞和不足的分析披露,实际上是促使上市公司改进经营和管理的动力,是促进市场健康的净化器。在成熟的市场,新闻媒体的报道往往让那些欺诈的上市公司被淘汰出局,让那些有瑕疵的公司改进提高,让那些有潜在欺诈动机的公司知难而退。安然公司曾经是美国能源、通信行业的重要企业,但是长期靠隐蔽的欺诈蒙骗投资者和社会,最终在做空力量和新闻媒体的曝光下被清除出局,市场也因此得到净化。所以,不管新闻媒体和做空机构出自于什么目的,即使是出自于非常自利的目的,但最终结果往往都是利他的。

  另一方面,企业上市以后,除了技术诀窍之类的东西,公司的投融资、决策、经营的方方面面,都必须置于社会和市场的完全监督之下,这就是上市融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对于那些诚实经营、或者是无意中存在瑕疵的上市公司,还应当感谢新闻媒体对于自己的质疑和负面报道,感谢做空机构对于自己的做空举动。因为现在社会,眼球就是生产力。负面报道和做空举动可以吸引眼球,上市公司与新闻媒体和做空机构之间的质疑与质证,恰恰为上市公司澄清误解提供了机会,有利公司正面形象的推广,这比花巨资做广告推销自己的效果都要好上许多。所以,市场和上市公司应当以非常宽容和开放的心态,看待新闻媒体和做空机构的质疑,并应当迅速平等、公开地与这些质疑进行互动,进行澄清,完全不必大为光火和试图消音。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新闻媒体的监督和做空力量的存在,对于成熟市场的健康发展功不可没。美国市场之所以成为全球融资的首选,就是因为它有做空机制的保障,能够淘汰垃圾公司,保证干净的公司脱颖而出。最近几年的欧洲也尝到了做空力量对市场乃至对一个国家的净化作用,由于做空机构发力和新闻媒体的报道,希腊通过欺骗方式进入欧元区的事情被披露,其债务危机显露,虽然短期内问题爆发导致欧元下跌,甚至引发经济衰退,但是欧元回归其本来价值,欧洲启动结构化改革,必将为欧洲未来的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因此,成熟的市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新闻媒体质疑和做空力量的正面作用,2010年,美国通过《多德-弗兰克法案》,再次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做空机制的基本作用。

  所以,对于现代资本市场来说,新闻媒体与做空力量的质疑是市场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正面因素,它有利于市场的净化,有利于淘汰垃圾公司,有利于让优质公司脱颖而出,最终有利于投资者和全社会。因此,对于新闻媒体和做空机制,应当抱着宽松和开放的心态,而不是“防火防盗”式的戒备和打击。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资本市场需要牛虻 2013-10-22
· 完善投保体系是重振资本市场必修课 2013-10-17
· 肖钢发表署名文章:保护中小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 2013-10-16
· 诺贝尔经济学奖再次垂青资本市场 2013-10-15
· 三中全会将助推资本市场顶层设计 2013-10-13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