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跑输”了GDP。在当前经济调整期,更需要实现百姓收入的“稳增长”,这既是提高其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弥补“欠账”的良机,也能为扩大消费、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动力
近期公布的前三季度经济数据中,有一组数据格外引人关注。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也就是说,今年以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跑输”了GDP。
这个让人有些“失落”的数据背后,其实也有积极的一面。增速同比虽然回落,但环比还在增长。同时,农村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实际增长9.6%,超过了GDP增速。只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一下子比去年掉了近3个百分点,实实在在提醒我们,要保持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前进,真的不容易。
国家为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想了很多办法,也取得了不错效果。此前3年,居民收入增长都“跑赢”了GDP。今年收入增长下滑,大环境是整个经济增速在回落。但也有不少人有疑问,为什么经济增长只是稍有下滑,百姓收入却受到明显影响?
从初次分配领域看,劳动者市场地位相对弱势,在经济调整期更容易“受伤”。这些年,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众多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中,劳动力似乎不受待见,相对“贬值”也很明显。特别是目前劳动力市场还不成熟,职工与用人单位的谈判地位是不对等的。当企业经营不景气时,控制人工成本往往是重要手段。劳动者能保住“饭碗”已属不易,敢在薪水问题上跟雇主“叫板”的极少。这样的市场地位下,百姓收入比经济增长下滑更明显也不难理解。
收入再分配机制,如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能够限高扶低,更好体现公平原则。然而,也必须看到,二次分配目前难以对整个分配格局形成根本性影响。以今年为例,尽管国家不断加大民生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健全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机制、加快棚户区改造等,尽力促进百姓收入稳定增长,但可调动的资源毕竟有限。尤其是今年财政收入增长同样放缓,收支压力加大,对再分配的潜力应有理性期待。因此,将初次分配中存在的问题推到二次甚至三次分配去解决,实践中不易行得通。
如何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一直颇受关注。但在存款利率低位徘徊、投资市场振荡起伏的情况下,这一块的难度也不小。尤其是,提高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必须有资产。如果存量财富分布不均衡,多数普通百姓手上财产微薄,能有多少机会提高财产性收入,就要打问号了。
由此可见,实现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还有很多难题要解。事实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难度远不仅于此。这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利益调整,很难一蹴而就。正因为难,才更加凸显问题的紧迫。面对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收入增长的步伐慢不得,更停不得。尤其是在当前经济调整期,更需要实现百姓收入的“稳增长”,这既是提高其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占比、弥补“欠账”的良机,也能为扩大消费、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未来经济成功转型发展的关键一环,重要性不亚于GDP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