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8月份保监会启动人身险费率市场化之后,不过两个月的时间里,寿险市场对新费率产品的布局已经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升级到了现在的硝烟四起。
可能是“船小好调头”,在保监会宣布人身保险预定利率不再执行2.5%上限限制的伊始,中小险企和在华市场份额不高的外资保险公司表现活跃,农银人寿、中英人寿、建信人寿和友邦保险等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分别推出了其执行新费率的产品,定价利率均升至3.5%。
但在前期中小险企的前赴后继中,大型险企却始终按兵不动,表现相对谨慎。9月底,四大上市险企中的新华保险率先入局,推出
“惠福宝”两全保险,不过预定利率仍为相对保守的3.5%。一直到10月15日,平安人寿发布其首款寿险费率市场化新品“平安福”,首度尝鲜高费率,将预定利率定为4%。
记者了解到,人身险预定利率上限放开之后,由保险公司按照审慎原则自行决定,不再执行长达14年之久的2.5%的上限。但保监会仍将3.5%作为基准评估利率,产品定价利率若不超过3.5%的在保监会报备即可,超过3.5%的则需经保监会审批。
预定利率指的是保险公司在计算保费和责任准备金时的假定利率,预定利率的高低和保险产品的价格直接相关。预定利率打破2.5%上限之后,在保险条款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缴纳同样数量的保费,所享受的保障额度将比以前有所扩大;而购买相同额度的保险产品,所缴纳的保费则会较以前下降。根据平安人寿的计算,执行4%的预定利率后,同样的保额和保障条件下,消费者投保时可以比预定利率2.5%的寿险产品少支付约20%的保费,相当于给保险产品打了个“八折”。
新费率产品的面市也意味着保险机构今后在与其它金融类机构的竞争中,将获得更多产品定价优势,让保障型保险产品在立足于保障本源之余,也有了可以与银行理财产品一争长短的实力。
众所周知,迫于季末揽储压力,年化收益率超过5%的银行理财产品比比皆是。有机构监测数据显示,上周72家银行共新发非结构性人民币理财产品546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93%。另外,货币基金也正在成为理财市场新宠,有统计发现,9月初货币型基金7日平均年化收益率在3.90%,目前平均收益率已上升到4.436%。而人身险预定利率从最初普遍采用的3.5%到平安人寿的4%,可以看出竞争亦在不断升级。目前处在报备和报批阶段的新费率产品还有数十款,其最高的预定利率突破5%也不无可能。
但需要警惕的是,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对保险公司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要切忌走过于激进的价格策略。在业内人士看来,费率市场化的背后是险企实力的较量,利率越高,对风险资本金的要求也就越高,保险公司面临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压力也就越大。在近年来险企投资压力和盈利压力都比较大的情况下,如果走过于激进的价格策略,风险不可谓不大。推出高利率产品的险企必须考虑经营策略选择、专业化水平、投资盈利能力、应对市场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等因素,这也是大型险企对此表现谨慎的主要原因。
就平安人寿的新费率产品而言,4%的预定利率再加上1%的营业成本,意味着平安人寿的产品投资回报率至少需达到5%以上才有利可图。按照平安人寿以往的投资业绩来说,实现这样的回报率并不困难。而且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分红、万能险产品,负债成本多在5%到6%,所以人身险预定利率出现4%的高点也暂无价格争之虞。
截至目前,四大上市险企中,只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尚无新产品面市。但随着中小险企的频频试水和新华保险的入局,再到平安人寿首推4%预定利率的产品上市,相信其他大型险企也不会甘做壁上观。而大型险企的布局也会使费率市场化对寿险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这场人身险费率大战也必将更加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