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主义】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健康挑战,已经不起环境保护目标的一再缩水打折。
近日,国家安监总局在官网发布新版《危险化学品目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目录》”),这份饱受期待的中国化学品管理国家级名录在经过漫长的酝酿之后终于揭开神秘面纱。约3000多种有毒有害和具有危险性的化学品被列入其中,并将在未来受到来自安监、农业、公安、环保等众多部门的行政管理。笔者发现,这份《目录》虽然体现了中国化学品管理理念上的进步,但被环保部列为十二五重点防控对象的几种“塑化剂”却意外落榜。笔者认为,环保部门在化学品管理中还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目前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化工总产值第一大国,仅登记在册的化学品就有四万多种。对比2002年版《危险化学品名录》,新版《目录》大大扩展了“危险”的定义,突破了此前局限于易燃易爆等生产安全性“危险”的局面,将一些具有环境和健康长期危害的化学品纳入其中(如具有生殖毒性、危害水生环境的化学品等)。因此,《目录》中出现了壬基酚等具有环境危害性但传统上不认为是“危险”化学品的物质,可谓一大突破。
尽管有上述突破,但相比中国因有害化学品而面临的环境健康挑战,这份将在未来多年内指导中国化学品管理的基础性、国家级目录仍显得捉襟见肘。最大的遗憾就是被环保部列为“十二五重点防控化学品”的58种有害化学品中,有6种落选《目录》,使得本就较为保守的十二五化学品环保目标又被生生打了一个九折。
在这些“落选”的有害化学品中,就有近年来屡屡引发关注的DEHP(一种主要的“塑化剂”)和双酚A等化学品。前者作为台湾“塑化剂事件”主角,早已上了欧盟淘汰黑名单,后者因健康担忧也已被卫生部在婴儿奶瓶中禁用。因此从源头对这些化学品进行登记注册、排放报告等管理措施可谓正当其时。但由于落选国家级“大名单”,这些化学品将肯定不会出现在环保部随后将会公布的重点监管“小名单”中。因此,如果这些化学品不能以增补形式进入国家目录,意味着在可见的将来它们不会受到有效的源头监管。
今年年初环保部公布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首次以官方政策文件形式直陈中国因有害化学品造成的环境健康问题。该规划指出:“化学工业快速增长带来了巨大环境压力,新老化学品环境风险同时存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等严重的健康和社会问题。”而作为对这些严峻形势的回应,该规划划定了58种重点防控化学品。相比国外同类性质名单的规模(如欧盟“高关注化学物质”目录),这一名单已显保守。如再打折扣,势必进一步影响十二五环保目标的达成。
造成环保目标被打折扣的原因,与目前化学品管理多头共管,九龙治水的局面不无关系。目录的制定由安监总局牵头,包括公安、交通、农业、环保在内的10个部委参与意见,一旦某种化学品进入《目录》,意味着多个部门需对其实施行政审批许可等管理措施,行政成本较大,使得《目录》规模在酝酿过程中一减再减。此外,各部门的监管侧重点不尽相同,因此造成了“塑化剂与炸药齐飞”的局面,而环保部门所关注的环境、健康危害化学品,很多不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危险性”,因此提名此类物质难免造成部门分歧——“塑化剂”等物质的最终出局,正体现出环保部门在决策过程中不够强势。
针对这一局面,长久以来就有呼声建议把化学品的环境风险管理和生产安全管理分开,为环境风险防控单独制定高层级法规,让环保部门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更多急需受到监管的有害化学品管起来。中国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健康挑战,已经不起环保目标的一再缩水打折。在化学品管理这个领域,环保部门需要的只是一个授权,来为公众提供一把更大的保护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