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0月13日)是重阳节,也是《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施行后我国首个法定的老年节。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在今年的节日来临之时关于养老的话题备受各界关注。这一方面凸显了人们对养老问题的关切和焦虑,同时也折射出中国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善养”目标的迫切性与艰巨性。 人们之所以关切并担心当下或今后的养老,首先是老龄化人口的加速增长。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1.94亿人,占总人口的14.3%;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人,2025年将突破3亿人。中国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深,使得人们不得不直面这个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问题。 但与此同时,中国在应对老龄化问题上显然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量涌现的老年人口,如何保证让他们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养老保障和服务;二是老龄化进程加速之后,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减弱,中国经济在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如何确保全球竞争力;三是在人口政策的选择上,是继续坚持当前的生育政策,还是吸取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这三大问题是我们绕不开但又必须解决的难题。 针对养老问题,中国要想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善养”的目标,就必须突破“老龄人口多、养老资源少”、养老服务体系滞后、“钱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多道瓶颈。目前中国大部分老龄人仍然选择家庭养老,但这种模式的功能正在逐渐弱化,而与此同时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却明显滞后于公众的需求,敬老院、老年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供需紧张,养老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不高等等问题突出。而更加令人关注和担忧的是,随着大量老龄化人口的出现,养老金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缺口,如何应对保险金的支付压力,又如何进一步实现养老金的增值和保值,这些问题都必须进行未雨绸缪。 毋庸置疑,解决养老这一牵涉众多层面的复杂难题,尤其需要一个合理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和智慧。显然,中国政府正在致力于去做这一件事情。为了解决养老服务业的困境,中国政府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传递出了“政府兜底,发挥市场活力,让社会资本在其中大展拳脚”的思路和信号,这无疑有利于填补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短板”,缓解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另据有关人士透露,国务院将在养老保障领域进行重大改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拟选择有特点和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我们期待,这些改革和试点能够加快推进并结出硕果。 至于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尽管理论界、学术界对此仍然存在比较大的分歧,但是我们不能否定更不能忽视“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以及人口老龄化加重之后对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因此更有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举措加以应对。比如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催生“二次人口红利”,适时适度微调中国的人口政策,等等方面都不乏为有益的探索和建议,这需要社会各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加以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