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每逢节假休闲日,总会在“吃”字上面下功夫,没办法,“民以食为天”嘛!而满足食欲最好的办法,就是品尝不同国家的菜肴。
比如我在纽约生活的时候,节假日就经常到华埠隔壁的小意大利,去享受意大利的美食。不过意式大菜吃多了,还是会回过头来选择中餐,首选当然是上海菜了。
纽约华埠(唐人街)的上海馆子很多,有绿波浪、绿杨村、上海老正兴和上海老饭店……我和太太小玲最最喜欢上海老饭店。一走进上海老饭店,便有浓浓的怀旧味道,四面墙上挂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女画,店堂里放送着周旋的歌曲,仿佛走进《十字街头》和《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年代。不过,当生煎馒头、蟹粉小笼、糯米烧卖、糍饭糕、青菜泡饭、糟钵头等一一摆上桌,马上就又回到了现实。
都说上海的南翔小笼好吃,出国前也吃过几回,去年回上海探亲,岳父岳母特意陪我去嘉定,就是冲着南翔小笼,品尝下来还是觉得上海老饭店的小笼包,要比南翔小笼好,它皮薄、汁多、味道鲜美,一口咬下去满嘴溢香。而纽约上海老饭店的糍饭糕,跟我印象中孩提时的糍饭糕一样,口感外脆内糯,再佐以青菜泡饭,可说是天下一大美食。
而纽约上海老饭店和小意大利区,正好是Mulberry街的南北两头,往北走到尽头,街道两旁便是大大小小的意大利餐馆、咖啡馆和杂货铺。有一年大年初一,我和小玲先逛到小意大利区的杂货铺,买了新鲜的通心粉,然后掉转头往南走,准备到上海老饭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说来或许不信,出国这么久,我还从未和家人坐下来吃过一顿团圆饭,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出乎意料的是,沿途我们看见中餐馆门前都排起了长队。我心想,糟了,这会儿想坐进上海老饭店大概有难度。果然,还在马路对面呢,但见饭店门口已是一条长龙,几乎全是老美。我俩乘兴而来,绝不能空着肚子扫兴回家。于是我走进饭店,询问老板娘得等多久才能坐上位,老板娘告诉我大约一小时。
太久了!无奈中我决定点几个外卖带回去。在等着拿外卖的空闲放眼望去,十几个桌面上除有一桌亚裔外,像模像样手拿筷子、津津乐道坐那儿的全是白人。没想到惜时如金的美国人,为了在传统的中国年里吃上一顿中餐,竟然耐心极好甘愿等待。我感慨地对小玲说:“这帮‘美国佬’平时神气活现的,在中华美食面前,一个个显得恭恭敬敬,倒透着几分可爱!”
久而久之我留意到,生活在纽约的老美几乎都是中国通的美食家。他们不像外州的老美,只会吃甜酸肉、蘑菇鸡片和宫保鸡丁等“美国化”了的中国菜。纽约的老美会按照他们的喜好,去寻找不同菜系的地道中餐馆,以满足舌尖上的欲望。比如,曼哈顿第五大道上的“五粮液”饭店,是典型的川菜馆子,我每次去那儿吃饭,店堂里也是老美要比中国人多。
因此我不禁联想到,企业要么做大做强,要么做小做精。虽然目前中餐馆还无法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做大满足大众,但中餐馆小而精的特色菜系,亦能展现自己的特色服务小众。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百年不衰,也未尝不是一种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