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惯例,一轮长假过后,各地将进行总结盘点。比如游客增长了几何,景区门票增加了若干,消费总额达到了多少,拉动经济增加了几成,免费大餐对社会让利几多等等。从“史无前例”的拥堵来看,成绩和数据相必相当喜人,“假日经济”的内需功能得到了全面的释放。 不过,相比于以往来说,今年的国庆黄金周,最大的特点可能是一个“堵”字开头,“乱”字为特点,“躁”字为本色。从高速公路一堵到底,到旅游景区人头涌动,再到各风景点人山人海形成滞留,车跟车、人接人的拥堵,缩小了空间距离,也让人的内心变得十分躁动与不安。总之一句话,这个黄金周,过得有点堵,既有身体上的,更有心理上的。 所以,节日旅游盘点不能只算经济账和效益账,还得算管理账。2013年7月发布的第二季度全国游客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60个样本城市总体水平持续下降。认同度的降低也对旅游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警示,这说明在景区管理和营销上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若社会认同度持续下降,就会影响到全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景区门票价格过高,服务打折,管理较乱,强制购物等宰客现象有所抬头。 这些现象,在近期都有发生。比如因部分游客围堵景区接送车辆,导致上下山通道陷入瘫痪,九寨沟景区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员滞留;庐山风景区的“园中园”“票中票”现象让消费者感叹;黄山风景区禁售方便面,等等。这些与游客增长同步产生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正视和及时调整,很可能会被可观的经济账所掩盖。 北京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客服主管贾磊在一次谈话节目中说,从以前多次带团去三亚、厦门、青岛等旅游旺地的经历来看,游客在食、住、行方面遭遇“天价”消费,主要原因在于供求关系失衡与管理水平间形成的“剪刀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节日免收通行费,以及部分景点免收门票后,景区的人员爆棚、严重超负荷,暴露了景区管理上的滞后症结。此次十一黄金周,游客维权诉求有所增长,其间既有旅客人数增长的因素,更包含管理不足的原因,需要引起相关管理机构的重视,并将之作为节日盘点的一个重要方向。 经济效益增加固然可喜,但《旅游法》实施之后,依然还出现各种问题,说明管理的优化不到位,对《旅游法》实施、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部分景区免票等政策的影响,缺乏前瞻性的预见和调整,管理手段与黄金周旅游的新趋势呈现出脱节的状态,这尤需引起关注。全国性的共性问题需要正视,各地的个性问题更值得探析。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更关系社会管理与民生诉求,只有在解决了社会管理问题,提升管理和服务的能力,游客的权益才能得到全方位保障,“假日经济”才能获取高效而持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