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昨日正式挂牌。对于广袤的中国而言,方圆28平方公里不过弹丸之地,但自贸区所蕴含的意义远远不是其地理或物理概念可以框定的。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自贸区:就地理区位来说,它是个小地方;但对中国改革而言,它却是个大舞台。 自贸区所蕴含的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相对于中国社会大转型的历史使命,其意义远胜于30年前经济特区的设立。 众所周知,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了突破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启改革开放的征程,中央政府在沿海的广东与福建设立了以深圳特区为代表的四个经济特区。其后,经济特区在改革与发展上展示了自己独有的特色与活力,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对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起到示范与领头羊作用,其历史成就广为人知。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特区只是“经济”方面的特区,无论是引进外资、开放市场,还是创办股份制企业、进行土地拍卖等,着眼点还是经济模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目的在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而从经济联系与经济关系的复杂性而言,所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旧有的制度体制产生摩擦与矛盾。经济特区的优势与活力自然因此受到影响,以致后来人们发出了“特区不特”的感慨。对特区发展的警醒实际上就是对深化改革的呼唤。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上海自贸区接棒而行,其承前启后的意义非同小可。 其二,上海自贸区的核心在于制度变革,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政府管理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包括开放金融、航运、商贸、文化以及社会服务领域等;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在自贸区内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监管与税收制度环境,探索与试验区相配套的税收政策,等等。 毫无疑问,相较于过去的“经济特区”,上海自贸区改革与开放的步子更大,范围更广,切入制度肌理的程度更深。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使得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制度变革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建设开启了新的征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