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求是》杂志撰文中表示,当前需加快推进我国包容性金融发展,适度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发展,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当前已驶入深水区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实进入知易行难的关键期,尤其是自2004年中国启动以金融机构改革以来,国内银行业摆脱了技术性破产泥潭;但以部门改革主导的金融机构改革,依然运行于非完全市场化环境中,使2008年四季度以来,银行业出现一轮井喷信贷狂潮,随之境外战略投资者相继选择退出中资行,使金融机构改革红利越发面临“透支”之态。 事实上,当前市场警惕国内金融体系的不良率反弹,源自上一轮金融机构改革最大成效是对一些国有金融机构的“技术性扮靓”,增强了国有金融机构在现有市场格局下的竞争优势,强化了金融市场的寡头垄断地位,并以倚重聚敛竞争优势的国有金融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却未能有效为现代化改造的国有金融机构提供基于市场逻辑的交易秩序。最终,正是鉴于国有金融机构尚难基于市场逻辑有效运营,使其倾向于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投向拥有地方政府隐性信用背书的行业,使这一时期旋起了一轮“国进民退”潮,进而导致经济金融风险更多淤积于国有经济体系,典型地表现为地方和国企的高债务风险。 因而,当前要有效斧正金改航向,亟需为金融改革注入市场逻辑,践行开放思路,真正实现金融市场准入自由,使金融市场真正基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进而促进金融市场分工专业化,并拓宽金融消费者投融资的可行自由。毕竟,改革本质上是不断清除牵制不同利益主体利益表达渠道的制度障碍,拓宽不同利益诉求者的市场交易自由,只有改革为不同利益诉求者疏通利益表达渠道,令其真实显示自身偏好,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才能真正基于市场逻辑,避免金融资源人为扭曲。 当然,新一轮金融改革转向市场制度构建,如加快利汇率市场化改革,资本项目可兑换试点及金融市场准入等,无疑有助于为改革注入市场逻辑,提高市场的可行自由。不过,新一轮金融改革稳步推进的前提和难度在于:其一,当前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如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等,应避免借市场化而向社会和私人部门转移,进而恶化私人部门财务状况。即对市场能合理管控的风险,可通过市场化并购重组消化,其他的中央政府应承当起偿本付息的责任,以加以核销;否则,纵然这轮金改坚持市场化理念和开放的思路,私人部门也将因承接过重风险而使金融体系难以真正市场化。 其二,要有效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政府致力于构建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强化公共外部性治理,打破行业垄断,避免直接左右市场风险定价和影响甚至主导金融资源配置,让金融机构基于市场逻辑公平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