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求是》撰文谈“包容性金融”,一下子激发了市场热情。在民营银行申请方兴未艾,中国金融市场改革正待更进一步推进之时,“包容性金融”的概念极其引人注目。 记者以为,包容性金融的核心理念是更公平的金融环境,强调的是金融资源获得的公平。而传统的金融市场理论,构建前提无一例外是承认金融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的不均衡性会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由此,金融市场存在的必要就是以有效率的运作来打破无效率的现状,以此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向前发展。简而言之,传统金融理念所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配置给社会中最有效率的生产组织模式。 但正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整个配置过程中的选择就是一个大问题。按照传统的金融规则,这个选择过程将按效率高低进行排序。而在现实操作中,这又是一个商业化的排序过程——风险低、回报高的项目得分最高,也最有可能赢得市场的青睐。演化到极致,这个选择过程甚至可以不考虑项目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而仅考虑项目本身——比如一些跨市场的套利行为,从操作本身看确实是无风险的行为,但是其获利的代价却很大程度上是整个市场的进一步失衡。 以中国的现状而论,现有的市场结构注定中小企业与成规模的大企业相比将是高风险业务。在这种情况下,是否金融机构就应该只秉持效率原则,而不将金融资源向这些客户配置?或者说因为民营企业本身风险相对较高的现实,而将涉足金融业的大门对其完全紧闭?按照包容性金融的理念,那显然将是一个有失公平的选择。 包容性金融的理念旨在修正这种“效率先于公平”的偏差。周小川的文章也坦言,包容性金融包含四大目标:更广泛的金融服务接触度、更稳健的金融机构、可持续的金融业发展和更多样化的服务提供。而藉由这些举措,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将不再只承担价值发现的功能,还将具备覆盖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以价格更合理和更可获得的方式来推动更高层面的社会经济意义。 恰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修正一样,包容性金融对于传统金融理念的修正会持续下去。这是因为,金融资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公共资源,怎样运用才能达到更好的社会经济效果?这值得全社会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