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机制应“急”在平时
2013-09-16   作者:国际金融报社论  来源:国际金融报
分享到:
【字号
  在9月13日下午上海那一场百年一遇的豪雨面前,如注、瓢泼、倾盆……这些平日用来形容大雨程度的词语都弱爆了。暴雨造成的地铁停运、交通阻塞,让陆家嘴的金融精英们感到了大自然的强大威力,平日一二十分钟的车程居然花了三四个小时。
  短时间的尴尬、慌张,甚至混乱,已经过去了,但如果我们不能冷静思考一下造成这样的局面根源在哪里,并在今后采取亡羊补牢式的补救措施,那么在下一场灾难来临时,城市依旧会陷入新一场的尴尬、慌张与混乱。暴雨成灾的原因显然不能归罪于老天爷,坦率地说,上天对上海这座城市已经是十分眷顾了,几乎没有发生过大的地震,每年的台风总是有惊无险地“擦肩而过”。问题显然还是出在城市管理上。
  这场暴雨至少暴露出城市在两个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问题:一是硬件问题,短时暴雨造成城市积水,可能的原因就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短腿”,给排水系统设计建设标准不够高;二是软件问题,城市灾难应急机制没有能够发挥有效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对于一个框架早已定型、基建早已完成的城市而言,建立和完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是更现实,也是必须的选择。要想遇到紧急情况时不急,那只有平日绷紧安全这根弦。
  中国有句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城市应急机制就是指在应对万一出现的突发事件中,政府运用行政权力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应急配置。说白了,就是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对城市自身乃至外部的人、财、物进行调动能够被统一支配。应急机制涉及范围很广,需要跨地区、跨部门开展密切配合才能收到实效。城市处置各类重大突发性事件的部门比较多,如公安、消防、武警、卫生、医疗、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平日这些部门各管一摊,但在重大灾难和紧急情况面前,如果不能形成有效的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和机制,就会影响处置工作的时效。近年来,很多大城市都建立起了城市应急机制,出台了制度,形成了预案,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协同训练和演练,指挥部和各救援队伍之间缺乏协调能力及信息沟通渠道,一旦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也难以形成工作合力。
  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毫无疑义地代表了中国的最高水准,当然,更不能否认的是,上海的城市管理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还有很多工作要补课。从这次暴雨事件上,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二。其实,上海早在2002年就全面启动城市减灾应急处置系统,建设起一个集中的指挥场所和统一的减灾管理体系,实现了各个应急系统的无缝连接。
  在这次暴雨过程中,上海也启动了应急机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受影响较为严重的浦东陆家嘴地区,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个中原因,应该值得城市管理者深思。应急机制,是紧急情况下救急、救命的举措,容不得哪怕一丁儿的虚招。否则,事到临头,只要有一个细微环节,调拨不动,指挥不转,就可能导致整个应急机制不能有效运转,造成城市机体部分甚至整体瘫痪,酿成人员或者财产损失。另外,应急机制还要注重时常演练。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才能做到胸有成竹。
  雨过了,水退了,但大雨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它甚至给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提出了一个不大但也不小的警告。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诚然应该以金融业发展水平的高下作为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但是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面对一场暴雨就如此脆弱与无奈,这与国际金融中心城市显然有些不协调。重新审视城市应急机制,找到薄弱环节,及时整改落实,只有这样,下次再碰到“N年一遇”的突发事件时,我们才能从容应对,保障城市安全运转。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住建部副部长:生态城市规划遵循共生理念 2013-09-16
· 新一轮城镇化规划制定中 17个区域城市群望壮大 2013-09-15
· 2015年前国家将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2013-09-15
· 里夫金:沿海城市具有利用新能源优势 2013-09-15
· 里夫金:沿海城市具有利用新能源优势 2013-09-14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