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致辞时表示,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任务远未完成,区域发展的回旋余地和市场潜力巨大,改革大势不可逆转,推进改革必将释放出新的制度活力。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 可以看到,新一届政府在经济方面已经有新思路。今年以来,各种改革措施陆续推出,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此外,还扩大了“营改增”试点范围,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和铁路等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中央高层已经清楚地意识到,经济下行时,用增加赤字、放松货币等短期刺激政策把经济增速推高,不失为一种办法,但是这无助于解决深层次问题,因而选择了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策略。特别是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的活力。 过去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了中国奇迹“第一季”,如今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只有转型升级才能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已进入“第二季”。那么,支撑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和着力点关键在哪里呢? 梳理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程,我们可将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归结于两个方面:对外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内依托城市化发展。要创造中国奇迹“第二季”,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动力和着力点有三方面:一是通过简政放权来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市场化来激活中国经济动力;二是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深化开放推进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升级版的实现;三是通过结构转型提升中国经济质量和效益。事实上,李克强总理已经破了题:中国未来实现长期持续健康发展有三个基本条件:第一,内需巨大;第二,改革激发动力;第三,经济结构优化。 先看改革。近期以来,对于经济发展以及面临的转型矛盾,中央决策层在不同场合都表示,改革才是发展的动力。在笔者看来,当前中国改革的抓手是经济体制方面改革。近期学界以及政府研究机构齐聚莫干山辩论经济改革就达成以财税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近期已公开表态将进一步推进财税改革。事实上,今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推出是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开场锣鼓。此外,新一届政府上任后,确定了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位居首位的是行政审批改革,位列第二的是财税改革。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改革亦已铺开,如国债期货。可以说,目前的改革已经形成了一个落地开花的局面,接下来就是深度突破的事情了。 再看创新。经济转型的终极推动力毫无疑问将是创新,科技创新及各种知识的创新都将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30年里,中国从一个市场和企业家精神被禁锢而贫困潦倒的国度,成功地转型为一个市场开放、企业充满活力的全球经济重镇。中国市场经济建立在各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基础之上,思想市场也是其中的关键要素市场之一。市场经济依赖开放的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更需要思想市场。思想市场是针对知识的要素市场。知识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关键,思想市场的运行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发展的速度和方向。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中国下一轮的改革红利一定来源于各种知识创新。 最后看转型。李克强总理提出,区域发展的回旋余地和市场潜力巨大。但如何进行区域发展布局呢?考虑到中国的国情,经济转型应该有多种模式,因区域、城乡不同,转型模式也要因地制宜。沿海的转型应更多转向创新,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筑巢引凤,推动产业向高端形态升级;中部地区则应着眼于原有产业结构升级,承接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西部应该更多强调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各个地区只有物尽其用,才能提高经济质量,而不陷入同质化发展的怪圈。这需要地方政府对自身的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以及清晰的规划。但目前来看,情况并不乐观。 总而言之,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的表态再度向市场传递了明确的信息——中国有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和改革的决心。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前改革、创新、转型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终极动力。这一打气的信号,无疑会缓和外界对中国经济放缓和改革遇阻的担忧,但结果如何还要看实际经济表现和政策落实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