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政府性债务约为GDP的47%,政府负债还有较大空间。不过,这种观点有些太过乐观。因为当前包括政府性债务在内的整个经济体系中的债务风险不容忽视;同时决策层对政府负债投资持谨慎态度,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上表示,用短期刺激把经济增速推高,无助于深层问题的解决。 从整体负债情况来看,截至2012年底政府、企业和居民三部门的负债总额已达到108.2万亿,约占GDP比例的205%。其中,政府部门负债总额约39万亿,占GDP比例约为76%,从世界范围来看,虽并不算高,但仍超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60%的临界点,接近国际经验表明的85%政府债务警戒线,若再考虑政府隐性背书的或有负债,政府债务风险不可小觑。而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余额为52.7万亿,占GDP的99.9%,已高于90%的国际警戒线。同时,境内居民贷款余额达16.14万亿,约占GDP的30.6%,该比例处于国际水平的低位,如2010年美国居民债务占GDP比重高达87%;但考虑到我国居民较低的财产性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居民负债和风险可承载能力都较低。 从国际经验尤其是欧债危机情况看,发生财政危机的国家并不都是政府债务率或赤字率最高的,财政危机更多发生在偿债能力枯竭之时,考察政府债务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更具有前瞻意义,即政府债务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不会陷于庞氏融资模式。 当前财政收入增速回落或不稳定,而财政支出具有刚性,投资项目收益不断减少,现金流恶化等趋向突出,预示着地方政府和国企债务,不论是基于存量还是增量上,都应予以足够重视。毕竟,在GDP导向的激励机制下,地方债务扩张冲动部分抵消了中央限制地方投融资的努力,自2010年专项治理整顿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依然不断扩大,并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借新还旧的庞氏困境。 目前并没有关于地方债规模的权威数据,但2011年国家审计署曾公布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额约为10.7万亿,虽此后中央严控地方债务,但诸多渠道表明地方债仍在增长之中。审计署2013年报告显示,2012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中,银行贷款和发行债券分别占78.07%和12.06%,据地方发债额推算,2012年底地方政府性债务约为16.17万亿元。 不仅如此,地方债在中长期并不具备可持续性。由于财政收入增速回落而财政支出具有刚性特点,使国家财政赤字率和地方财政赤字率不断增大,进而导致地方偿债率居高不下。此外,依据十八大提出的经济发展中期目标,从2010至2020年实现GDP翻两番,则2013年至2020年GDP年复合增速大约为6.84%,这意味着自2013年至2020年必须维持15.3%的贷款复合增速,致使未来经济仍将处于加杠杆过程,而在目前已较高整体负债水平下再继续加杠杆,将不断加深债务风险暴露的概率。 可见,由于全球化红利、制度改革红利以及劳动人口红利衰减,现有资金驱动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隐患不断累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已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