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外商独资禁令 展开汽车业再调整
2013-09-11   作者:李斌  来源:证券时报
分享到:
【字号
  进口汽车的高价格只是冰山一角,它使得汽车工业的不合理政策暴露在公众面前。这种不合理的政策使我国消费者长期支付着高昂的代价,使外商不必拿出最好的技术就可以在我国市场上大发利市;它严重削弱国内汽车工业的竞争力,致使汽车产品迄今为止仍然不能成为我国主流的出口品种;最后,它对民族汽车工业事实上造成了巨大的压制,使之变得前途暗淡。汽车工业的再调整目前已经刻不容缓,而笔者以为,再调整的突破口在于取消外商独资禁令,允许跨国汽车公司在国内开设全资附属的整车生产企业。有人可能会对这个主意感到讶异,实际上这是一种辩证法。投下这颗石头,可以激起千层浪花;如此一来,满盘棋也就都走活了。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汽车业从极低的起点上重新起步。当时,为了避免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冲击之下全军覆没,我们动用国家主权,强行规定外商必须与国内企业合资经营,同时对汽车进口设置了高额关税。这个政策在当时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随着合资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这个体制的弊病逐渐暴露了出来。对于外国合资方来说,因为要与中方分享利益,它们也就不愿意向合资企业投放最好的技术和最前沿的产品,结果是,中国合资企业所引进的技术、设备和产品大都是其外国合资方淘汰下来的,而且各个外国汽车公司都心照不宣地这样做。由于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同业竞争微弱,这样的低端产品,照样可以大赚其钱。一款与国际市场同系列的轿车,在国内可以减少配置多达数十项,而售价却高得离谱,这是公开的“秘密”。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一,而该行业的内情就是如此。这个状况必须改变。
  再看合资中方的情况。由于重要的汽车生产技术大都处于知识产权保护之下,所以,即使这些技术注入了合资企业,它们也不能无偿使用。加之生产技术更新很快,当中方可以使用已过期的技术时,这些技术的价值已经很小了,而且,这些有限的技术对于制造有竞争力的、可以持续升级换代的整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以为开设了合资企业就可以白拿技术,基本上是一种空想。而且,有了合资企业以后,合资企业的利益也就是中方的利益,因此参与合资的中方企业以及中国政府都有很强的动机来维护合资企业的利益,中方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发展自主品牌的动力(以及信心)。最初设想通过合资企业来“套住”外国企业,结果现在却被外国企业死死地套住了,中方的武功全废。外国汽车公司现在只把中国当作销售市场和利润贡献者,同时,利用它们对于中国合资企业的控制力,防止国内的汽车产品冲到国际市场上去,侵害它们在那里的利益。它们就这样做到了“有序竞争”。这种局面必定也是外国政府和劳工组织十分欢迎的。
  无论政府的领导人,还是广大民众,现在都已经感到事情很不对劲儿了,于是,近期媒体上再次掀起了质疑汽车价格和呼吁“坐国产车”的热潮。汽车业的再调整已经无从回避。可是,从什么地方下手呢?自主品牌成长缓慢,而让一汽在其庞大的合资体系之外再造高档轿车的思路主要是一种政治任务,在商业上这个设想是十分软弱无力的。僵局似乎一时难以解开。笔者认为,取消外商独资禁令正是解开国内汽车业迷局的钥匙。
  这个想法初听上去似乎有点儿“卖国”,但是,笔者相信,这是极大地促进我国国家利益的一种有力手段。
  首先,这个禁令一旦取消,外商必定是十分欢迎的,因为这是它们多年来真正想要的。合资企业虽然可以给外商带来比较容易的利润,其实并不利于外企在中国的长远发展。要是有了这个政策,外国汽车公司必将十分积极地把它们在发达国家的工厂搬迁至中国,中国必将掀起新一轮外商投资热潮。以往的投资都是小规模和策略性的,今后的投资将会是核心的、战略性的和大规模的。国内可以允许外国汽车公司在一些中小城市成片地建设制造基地,直接生产它们产品序列中最先进、最有竞争力的产品。这样一来,国内市场上产品的性价比也就会得到大幅度改善,消费者首先会大大获益。从我国的工业潜力来看,国内市场的产品售价不仅会迅速地接近国际水平,而且可能还会显著地低于国际水平,于是,这就为产品出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作为世界头号出口大国,可以出口其他相当尖端的产品,却长期不能出口轿车,这是不正常的。通过允许成立外商独资汽车企业,汽车必将逐步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中坚力量。长期来看,我国不仅不必从欧美进口汽车,还应该向它们大批量地出口汽车。这才是真正的“结构升级”。只要政策对头,相信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外商独资汽车企业一成立,合资企业就将面临危机的形势,这似乎不妙;不过,还是请听笔者细说端详。外资直属的企业厂建立以后,它们在合资企业的把戏也就玩不下去了,因为现在必须按照国际规则来“游戏”了。为了确保合资企业生存下去,外方同样必须拿出最好的技术和产品来投入,这就迫使合资企业实现了升级换代。外企当然也可能选择出让股份,彻底退出合资公司;中方则可以借此机会全面收购外方股份,并以此为家底,建立自主品牌的民族工业。在此过程中,外资与中方讨价还价的余地已经不大。
  需要认识到,合资公司并不是一种可以持久的企业形式。在国际商务运作中,合资企业一般都只是作为一种策略性的手段予以运用。中国要发展民族汽车工业,就要放弃这种企业形态(当然,双方合作良好的,也不必刻意去终止它),至少不宜把它作为一种主流的方式。
  如果在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就甩开膀子大力发展民族汽车业,今天恐怕已经搞起来了,国宾车队里也就不至于连像样的国产品牌也没有。据笔者所知,这正是许多业内人士的想法。要干民族工业,必须像奇瑞汽车公司那样,拿出胆量,立足长远,相信自己,脚踏实地地从头做起。这一步不可或缺,越早起步越主动。过去,由于合资企业的存在,民族(尤其是民营的)汽车工业遭到了有意无意的压制。在摆脱合资公司的包袱以后,中国的官方与民间就可以把精力放在支持民族工业的发展上,届时,像“奇瑞”这样的公司,不是大难临头了,而是发展的春天才会来到。
  为了完成这个大调整,关税保护显然还需要延续一段时间,但是,国内市场必须是统一的、公平的和一视同仁的。实际观察表明,外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大发展,只能以本土化为方向,外国公司将会越来越中国化,甚至最终被中国企业所控制。吉利汽车公司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因此,在这一点上,政策制定者要有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勇气。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上海:今年新批外资项目近九成为外商独资 2008-07-03
· 成都:外商独资企业达到201户 创历史新高 2008-02-14
· 达信获得中国首张外商独资保险经纪牌照 2007-01-2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