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夏季达沃斯年会,今天开始在中国大连举行。这是世界经济论坛在中国举办的第七届夏季年会,也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地位。这次年会关注的同样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创新:势在必行”。 这是个全球性主题,尤其是世界经济正处于危机之中的当下,这个主题更显珍贵。这个主题被全球关注,既表明世界已把创新作为走出危机的药方,也说明世界对走出危机的渴望,更说明世界已容不得对创新一分一毫的耽搁。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亦不例外。创新一词既是官方文件里的常用词汇,也被坊间百姓交口相传。数天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还勉励说,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工业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区域、产业还是企业,要想创造优势、化危为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 然而,说得多的另一面,恰恰印证着创新的不够。尽管从历史角度看,中国经济在可期的将来被世界寄予厚望,创新自然也会与经济腾飞互相促进,但当前中国的创新成就却着实不很乐观。中国的创新能力与欧美差距逐渐缩小的同时,仍存在着差距。中国的创新步伐仍存在诸多羁绊。 具体来说,中国的创新步伐首先缺乏制度性保障。尽管中国也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实践看这些年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很不理想,知识产权被窃取的现象俯拾皆是,有些市场主体甚至缺乏对知识产权的起码尊重。文章发布后很快就会传遍互联网,但报社或作者很可能不会收到来自转载者的任何费用,并且连声谢谢都难听到。 与缺乏制度性保障相对应的是,中国对创新者也缺乏足够的激励。用中国式话语描述,创新既需要物质激励,也需要精神激励。创新者创新的动力,除了自身对创新的冲动外,来自外部的激励则是创新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可持续的创新,既需要对创新者的激励给予制度性保障,亦需要克服制度上的反向激励。 对人才的双轨制即是反向激励的一个例证。在目前的中国创新实践中,尽管创新的投入比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少,但就是这些投入其效用也未必得以足够发挥。比如,一些缺乏创新活力的高校院所或研究机构收获大批资金,只因其是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有着事业编制;一些被流放到市场的创新人才因没有被资本砸中成为幸运儿从而抱憾江湖。人为的身份隔离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一个反向激励的例证是对剽窃或仿制的纵容。在中国的不少行业和领域,仿制或剽窃成为潮流,且因其付出的成本较少而得到纵容。从短期看,仿制或剽窃获取着巨大的经济利益,并且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知识或技能的传播,甚至拉近了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但从长期或更宽广的视野看,短期利益的背后却是对创新精神的压抑。 创新精神被压抑的后果是,尽管都在谈创新,却并不意味着创新已经深入这个国家的骨髓。我们既需要破除阻碍创新的制度性障碍,更需要改变全社会对创新的认知,对创新以及创新者给予应有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