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再融资 优先股大有可为
2013-09-10   作者:曹中铭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分享到:
【字号

 
  曹中铭

  随着挂牌上市公司的增多与再融资门槛的降低,以及监管部门创新地推出了定向增发的举措,每年上市公司再融资额早已超过IPO的融资额。而在上市公司再融资中,银行股再融资又常常形成一道道“风景”。这不仅与银行类上市公司的特殊性有关,更与其每次抛出的融资额有关。
  融资、大举放贷导致资本充足率降低,然后是再融资、再次疯狂放贷,资本充足率再次“报警”,新一轮融资启动,银行类上市公司已形成如此般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从IPO融资到增发、配股、可转债,只要能采用的方式都不会放过,如果在A股无法融资,就会把目光投向H股市场。银行股的再融资模式,凸显出其大肆“圈钱”的本质。
  银行股巨额再融资行为,在导致市场利益分配格局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常常产生巨大的负面效应。尽管如此,融资作为资本市场的一大基本功能不可被“抹杀”,对于动辄抛出足以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的银行股再融资来说,推出优先股无疑是一大福音。
  相对于增发、配股、发行可转债等融资方式而言,银行类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融资更具备优势。其一,银行股再融资基本上都是“大手笔”,百亿元规模以下的融资已经很少见。采用其他方式融资,在上市公司将钱圈走后,市场其实还面临增发、配股等股份上市后的套现行为。融资规模大,意味着今后解禁股份对市场造成的压力大,由于优先股不上市流通,既不会从市场中抽血,也不会像限售股解禁一样造成压力。
  其二,优先股发行一般不存在风险,毕竟其投资者追求的是固定的股息收益,而其他几种方式则不一样。像增发与配股,一旦市场行情不好,其股价就可能击穿增发价格与配股价格,此时没有哪个傻子愿意“飞蛾扑火”,类似事例在A股市场中不胜枚举。可转债也一样,如果股价低于转股价格,投资者会选择用“脚”投票,也预示着上市公司融资失败。由于银行股普遍“很差钱”,再融资失败的后果显然不言而喻。
  其三,防范利益输送。为了成功“圈钱”,一些上市公司不惜向再融资参与者实施利益输送,在选择时机上进行精准的把握。上市公司钱圈到手了,参与定增者也赚得盆满钵满,两者皆大欢喜,但其如此再融资,却不乏利益输送的嫌疑,类似例子同样不少。只要银行发行优先股的价格合理,就能对利益输送行为说“不”。
  其四,每隔几年,银行股都会迎来一波融资潮,并且其“胃口”越来越大,也常常导致市场不堪重负。相对而言,只有优先股制度才能更好地满足银行股的融资需求,也更适合目前A股市场的现实需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