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前,毛泽东主席前往苏联访问,在与斯大林的会面中,后者问他有些什么想法或愿望。毛泽东主席说,“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当时的苏联人面面相觑。这样的表达,恐怕只有中国人才懂得其中的会心之处。简单说,就是要有“干货”,不能华而不实。 城镇化也是这样一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不能只是仰望星空,空对空,而是应该脚踏实地,地对地。 日前,李克强总理专门邀请两院院士及有关专家到中南海,听取城镇化研究报告并与他们进行座谈。院士们说得高屋建瓴,水平自然没话说。比如,有的院士提出,要处理好城镇化和产业、就业的关系;有的院士认为,近些年我国的城镇化率虚高,1亿多农民进城后享受不到同等公共服务,只能算是“半城镇化”;有的院士提醒,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等问题不容忽视。 众多院士的建言,可谓“好看”。这也基本上是全社会的共识。自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提出以来,观点的交锋,学界的畅言,媒体的推波,使得“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这一观念在全社会建构起来,并获得了认同。这个观念无疑是得人心的,也是符合经济转型方向的,是“好看”的。 但“好看”与“好吃”,有时不只是隔层纱,而是隔座山。观念只有在落实为实践,理论只有在能够指导实践的时候,“好看”的东西才会同时也是“好吃”的东西。即使是在这个观念氤氲的时期,我们就已看到改革的掣肘。而这种艰难,不仅来自国家发改委调研时所发现的“几乎所有市长都反对”,也来自城市居民的阻力,对城市福利稀释这种前景的抗拒。 户籍制度改革之所以敏感,在于其目前直接与教育、社保、医疗等诸多福利挂钩。说白了,户籍制度改革,就是一个利益重新划分,蛋糕重新切割的过程。如果不难,如果总是希望绕道走,改革也就无所谓壮士断不断腕了。 前些天,全球竞争力报告出炉,一种新的观点正方兴未艾,那就是以后划分国家的标准不再是发达和发展中,而是创新丰富和创新贫乏。新兴国家想要在创新上有所突破,制度供给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对于中国而言,这样的制度供给,就包括户籍改革在内的城镇化新思维。 时间再次回到64年前,两个月之后,当毛泽东主席离开苏联的时候,这个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已经攥在手中,那就是《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今年下半年制定并发布城镇化发展规划,这是国家发改委主任给出的时间表,现在还有4个月。在6月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做《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表示,我国将全面放开小城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放宽大城市落户条件,合理设定特大城市落户条件,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应该是我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各类城市具体的城镇化路径。我们希望,当国家发改委最后拿出这个规划的时候,它应该既好看、又好吃。
|